
继前不久“鲁迅同款毛背心”火上微博热搜后,这两天“鲁迅抽烟墙画”又紧跟着成了新的焦点。日前,浙江绍兴鲁迅纪念馆一面鲁迅手里夹着香烟的网红打卡墙被游客孙女士投诉。她认为这幅鲁迅抽烟的墙画会误导青少年,建议将墙画换成鲁迅握拳的画面。

鲁迅的烟,该点还是该灭?景区关注到网友们热议后,在25日深夜这样回应:景区始终坚持尊重鲁迅、尊重历史、尊重艺术,不轻易改变鲁迅故里在广大游客中的既有形象。言外之意,吸烟的鲁迅,即真实的鲁迅。要求撤下这幅画,无异于强迫鲁迅先生“戒烟”,既无现实必要,也缺乏对历史的尊重。
吸烟有害健康,这的确是常识。作为游客,孙女士对于景区有建议的权利。但剥离历史、钻牛角尖式的上纲上线属实没有必要。
烟,是鲁迅先生不可分割的个人符号。“夹烟沉思”,更是鲁迅在集体记忆中的经典形象之一。1929年10月,鲁迅曾致信好友韦丛芜写道:“仰卧—抽烟—写文章,确是我每天事情中的三桩事。”在《秋夜》中,他“打一种呵欠,点起一支纸烟,喷出烟来,对着灯默默地敬奠这些苍翠精致的英雄们。”
鲁迅的形象,因烟而立体可感。透过缭绕烟雾,我们看到的不是吸烟这个行为本身,而是横眉冷对的思考者。从这个意义上说,纪念馆保留“鲁迅夹烟”这一形象,体现了对历史人物的尊重,可让后人在凝视中感知真实的人物风貌和历史温度。
这场“误导青少年”为名强迫鲁迅“戒烟”的闹剧,无疑是落入将鲜活历史人物扁平化理解的逻辑陷阱。如按游客提议“将鲁迅抽烟换成鲁迅右手握拳”,将是对历史事实的篡改和不尊重。按照这种思维方式,《水浒传》中的暴力、《三国演义》中的权谋等名著,都可以以“误导青少年”之名而被诟病。倘若这种“一刀切”的方式被纵容,经典作品将被“阉割”得支离破碎。
关切现实,更需尊重历史。对待历史人物身上一些争议性的符号,青年一代正不断从他们身上汲取养分。正如,前几日上海书展广受追捧的“鲁迅同款毛背心”。真正吸引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去了解、去靠近甚至模仿的,是鲁迅锐利深邃的思考,而不是眼前的一根烟、一件毛衣。(徐亦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