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久前闭幕的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上,无锡、苏州两市分别提交的促进低空经济法规同日获批,并都将于10月1日起施行。这两部条例以协同立法为抓手,为区域低空经济发展注入强劲“法治动能”,成为我省区域协同立法实践的又一鲜活注脚。
十年来,江苏省各地人大深耕区域协同立法实践,以法治创新破除行政壁垒。从推动产业协同到守护民生福祉,协同立法让改革发展更具穿透力,也让百姓在法治保障中收获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下的瞻仰者络绎不绝,游客们循着红色足迹,感悟革命精神。红色资源是宝贵的精神财富,立法则是最好的保护。“为保护传承好淮海战役红色资源,2023年6月,徐州市人大常委会向商丘、淮北、宿州、临沂等省外兄弟城市发出协同立法倡议,得到积极响应。”徐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刘广民说,同年7月,各地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齐聚徐州,围绕“淮海战役红色资源保护”区域协同立法,商定徐州、商丘、淮北、宿州4市协同制定条例,临沂市已经出台红色资源相关条例,以其他方式参与协同。由此,淮海战役红色资源保护协同立法正式启动。
经过一年多的调研、起草与完善,2024年12月18日,《徐州市淮海战役红色资源保护条例》经徐州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并于2025年1月14日获江苏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批准,自7月1日起施行。这是全国首次跨省际市级层面开展的红色资源保护协同立法,为淮海战役遗址遗存的保护、管理、传承、利用提供了统一的制度保障。
生态保护往往涉及跨区域协调难题。面对这一挑战,我省多地通过协同立法的形式构建起协同保护机制。长江马鞍山-南京-镇江段是长江江豚主要栖息地之一,汇集了约100头江豚,占长江干流江豚数量的22%,是江豚生存的“黄金水域”。

为了守护这些长江“微笑天使”,2022年,南京、镇江、马鞍山 3 市开启了长江江豚保护跨省域协同立法,将保护范围从单一自然保护区的“点”,拓展到流域联动的“面”,为江豚构筑起全链条的法治守护屏障。“2022年10月24日,苏皖两省三市协同立法《关于加强长江江豚保护的决定》正式施行,成为全国首例对单一物种的流域性区域协同保护立法。”南京市人大法制委副主任委员、常委会法工委主任钟连勇介绍。
近年来,南京建立全国首个城市中心江豚保护监测站,开展江豚保护科普宣教和志愿服务实践,营造全民参与保护江豚良好氛围;镇江成立长江江豚救护中心,发布《长江江豚救护技术规程》地方标准……协同立法有效激发了行业与社会保护长江江豚的创新举措。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徐睿翔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南京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