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银再次见到支教老师陈康,已是12年后的今夏。就在这个夏天,22岁的她以“优秀实习生”的身份,结束了在新疆尼勒克县为期约半年的支教。
12年间,从被照亮的对象成为点亮别人的光,何银在陈康等老师的鼓励支持下,一步步走出黔北山区,拥抱新的人生阶段。
“不当井底之蛙,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再相逢,何银想起陈康老师当年的叮嘱,切身感受到教育完成闭环,“我还在奋斗的路上。”
岁月无言,光影留情。这对师生跨越多年、造型相似的对比照片,近期走红社交平台,引发网友共鸣:“老师是太阳,你是月亮,阳光洒在你身上,你就有了光,最终,你也变成了太阳。”
凝视这两张合影,听两位主人公忆往昔、谈今朝、说成长,更能真切触摸到个体和社会共同向前的温度与力量。

“大山里多了一束光”
陈康与上海的同事们第一次去贵州习水县坭坝乡做支教公益活动时,何银正在读四年级。
这里地处川黔渝三地交界处,人们散居在望不到头的山地丘陵中。何银家住南天门村,整个小学阶段,她都是走路往返于学校与家之间,一个来回耗时约1小时。
对年龄尚小的何银和同学们来说,走完这段路,会消耗极大的体能。万一赶上下雨天,还有更多不可预知的风险,这也是老师们时常揪心的事儿。
“脚下的山路遥遥,身体上还能克服;通往更广阔未来的精神之路,需要坚持、信心和眼界,又何其漫长!”支教老师们的到来,为这所寂寂无闻的农村小学助力。
何银回忆,这个来自上海的公益团队不到10个人。在并不算长的时间内,大家齐心协力修缮了校舍,还为学生送来文具、棉服等爱心用品。
更重要的是,陈康等支教老师给孩子们开展高质量的音乐美术课程启蒙,为学校注入更多山外的新鲜活力。这对仅有十多个老师、一人身兼多科的村小学来说,是难以想象的。

支教老师走访了大量的学生家庭。在昏黄的灯光下,在无数个木头房子里,陈康极尽所能鼓励家长和学生,“大山里的孩子,一样也可以去感受外面的生活。”
“是陈老师的教育和陪伴,让我有了更积极的心态。”何银说,“那时候,尽管可以从电视上了解山外的情况,但只有这些老师来了,我才发现广阔世界是如此具体可感。”
与不少同学家庭一样,何银的父母也常年在外务工。“我小时候最想得到的东西,就是关爱。”而陈康和同事们用言传身教为学生带来难得的温情。
为了帮孩子们过生日,支教老师带着学生一起买蛋糕、吹蜡烛、唱生日歌。“原来生日还可以这样过!”何银和同学们一起流泪,心酸、幸福、期待,各种滋味都在其间。
在逐步走向山外的过程中,陈康等老师是何银唯一有过交集的支教群体,成为她难以忘却的光。“以前,我只是羡慕外面的生活,但支教老师来了之后,我又萌生了‘要参与到外面的世界中,能往更好的地方走’的想法。”
“偶然相聚,最是人间堪乐处”
乡初中、县高中、去新疆读大学,何银逐渐长大,老师陈康的工作也几经变动,加上贵州上海两地之遥,这一对师生在很长时间内都处于“失联”状态。
事实上,依托上海对口支援遵义市,陈康在当地的公益活动并未断线。他也渐渐转型,从捐赠等具体的爱心事务,拓展为搭建公益渠道,联络爱心资源,涵盖了教育、脱贫等领域。
何银的同学中有不少是陈康关爱的学生。不久前,何银从儿时朋友的微信朋友圈发现了陈老师的身影,便主动联系了他。暑期,趁着陈康到重庆的契机,何银与几位同学一起赴约。
三个小时的客运班车、两个小时的地铁,从贵州到重庆,从山村南天门到闹市观音桥。人潮涌动中,这些许久未见的师生,顺着喊声回头,一瞬间就确认了眼神,“还是当年的神态”。
火锅桌上,陈康依旧关心这些学生,询问大家的学习生活,还给出参考意见。“他还是那个热心肠。”何银开心地说,“我们几个人的活泼可爱、沉静腼腆,仍旧没变。”
“学生们走了更好的路,更远的路!”当何银与同伴将“各自成长时的闪闪发光”娓娓道来,陈康处于一种欣慰状态。
从前的村小学已合并到乡小学、音乐美术课也不再是奢侈的想象、家门口的泥巴小路早就铺了水泥、县与县之间几乎都有高速公路、来习水避暑的游客更多了……何银眉飞色舞地讲述小山村的变化,作为参与者和见证者的陈康,也发自心底高兴。
只要提到12年前的相处,学生们的言语中总少不了感激。网友关于对比照片的留言,几乎都是赞美。对此,陈康始终认为,“自己做得微不足道,这些懂感恩、肯奋斗的孩子才是最可爱的。”
在数千条网络留言中,陈康最喜欢这段对话:
“怎么全网都搜不到陈康老师?”
“因为他就是一个普通的支教老师,是千千万万人里面的一个。”
陈康感慨,大家因何共鸣?或许,正是从这种变化中,网友看到了我们不论环境艰苦,始终勃发向上的特质,也看到了无数默默无闻的乡村教师,以及各级政府、社会各界为贫困地区发展注入的心血。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那年,支教老师离校时,全班13个学生悄悄跑到山上摘野花,凑成一大束,“就像花店里买的那样”,送给陈康和同事们。
12年后的6月,何银随着支教实习团队与新疆尼勒克县科蒙乡中心小学话别时,收到了学生们用折纸做的花、爱心卡片,还有手写的信。
稚嫩的笔迹、质朴直白的词句,让她热泪盈眶。
名叫青格力的三年级学生写到:“您一直细心教我们舞蹈和其他知识,让我们开心快乐,我会一直想你的。”
舞蹈,是何银在大学学习的专业。回首来时路,舞蹈帮着她走出山乡老家,探索人生更多可能性。正是当年陈康老师的启蒙,为何银埋下了梦想的种子。中学时她又得到不同老师的教导,一步步“跳”出了黔北山村。

尼勒克县地处西北边陲天山脚下。在上课时,何银有意识引导孩子们,鼓励学生放开眼界,尽情设想自己未来读大学的城市,而不要局限在新疆一域。
“有些孩子不一定能理解,但学生们会记住的,就像我当年一样。”在这所边陲牧区小学,何银是建校以来首位专业的舞蹈社团带课老师,同时还负责体育、音乐,每周上10多节课。
支教期间,“一种强烈的被需要感”驱使着何银,思考如何更好地回馈师生的真心。她说,以跳舞为例,尽管这里不少都是能歌善舞的孩子,但要说更专业的肢体动作,不一定做得来。
“讲授舞蹈知识,也是美育启蒙,这是我作为师范生的价值。”何银始终铭记着当年陈康团队为她点亮的光,“我想把这份善意和力量传递下去,争取在未来带给更多学生。”
在陈康看来,曾经农村艺术教育资源相对短缺,何银凭借努力和父母老师们的不断支持,实现了梦想。舞蹈为这位西南山区的女孩带来精神慰藉,也是她接触山外天地的渠道。
“我以前学的是舞蹈动作形式,正是在新疆学习,我明白,舞蹈是融入生活的情感表达。”何银说,接触芭蕾时间最久,但如果要随机舞动一曲,她会选择《黑走马》。
而这,正是何银支教时,带动师生一起跳动的欢快之音。投身基层教育,已是她未来计划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记者 胡虎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