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探路林改·青山答卷|睢宁:为“无籍林木”办“身份证”,激活“绿色财富”

【编者按】青山为证,变革有声。20247月,《江苏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进林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正式印发。一年来,全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10个差异化试点单位因地制宜,在推进“三权分置”、发展绿色富民产业、林权流转交易等重点领域各展所长,不断提高林业资源利用水平,加快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拓宽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路径。

为生动展现各地林改的创新实践,交汇点新闻客户端推出“探路林改·青山答卷”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位于江苏西北部的睢宁县,地处黄淮平原,林地面积14.18万亩,而河岸、沟渠、道路和农田防护林等非林地却高达25.46万亩。长期以来,这些非林地上的林木因缺乏权属凭证,成了“有树无证、有资无产”的沉睡资源,制约了流转经营和产业壮大。

如今,这一僵局正在被打破。作为江苏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县,睢宁率先破题非林地林木确权,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打通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的通道,为平原地区林业高质量发展探索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新路径。

“无证”变“有证”,资源流转不再难

“以前这些树,说是你的,但没有证,砍不得、卖不掉、贷不了款,还容易有纠纷。”这曾是睢宁许多林农的心结,由于历史和政策原因,大量生长在非林地的林木处于权属模糊状态,不能流转、不能抵押、不敢投资,严重制约了林业产业发展。

瞄准这一痛点,睢宁县在全省率先出台《非林地林木资源管理办法》,明确非林地林木的权属认定标准、登记程序与管理规范,同步推进采伐审批改革和抵押融资配套政策。县里组织专业队伍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林木测绘、权属核实和登记发证工作,让原本“无籍”的林木资源有了合法身份。

“除了永久基本农田和稳定耕地,在不改变土地性质的前提下,我们为符合条件的非林地林木颁发经营收益权证,相当于给林木办了‘身份证’。”睢宁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庞晖介绍,截至目前,全县已完成不动产林权类登记发证31本、约630亩,发放6255本经营收益权证书,覆盖5.2万亩非林地林木。

通过新颁发的林木经营收益权证,江苏佳盛源、江苏国林润宁等企业成功实现了资产的增值,增值额超过35亿元。“现在不一样了,手里有证,心里有底!”江苏佳盛源投资有限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公司在睢宁流转了5.9万亩土地发展林业,以前因权属不明不敢投入,拿到证书后立即计划扩大林下种植规模,“资源活了,企业也敢放手干了。”

“绿证”成“信用证”,金融活水润林业

一本小小的绿色证书,不仅明晰了权属,更成为融资贷款的“硬通货”。权属明晰后,睢宁县同步推进“林权抵押金融创新”,联合金融机构开发“碳汇贷”“林权贷”等产品,带动社会资本投入林业产业。

为解决银行“不敢贷、不愿贷”的问题,县里成立林权收储机构,开展代偿收储和担保服务,打通融资“最后一公里”。这一模式不仅为林权和经营收益权抵质押贷款提供了有力补充,更通过专业机构的介入,有效破解了林权价值评估不准、后续监管乏力、违约处置繁琐等老大难问题,让银行放贷更放心,林农和企业融资更省心。

金融活水的注入,激活了林业全产业链。目前,睢宁已发展出以木材深加工与电商家居产业融合发展为代表的林业下游产业,带动20万人通过“互联网家居”模式创业就业,相关产业年销售额超百亿元,形成从确权、融资到生产、销售的资源转化闭环。

“林木”变“林产”,生态经济双丰收

改革的意义不止于发证。睢宁借势推动林业经营模式创新,大力发展林果、林菌、林药等林下经济和特色种植,建成林下经济区15万亩,“睢宁林果”“睢宁林菌”等品牌年产值增长40%。官山镇养殖场场长武宁告诉记者,他3年前返乡创业,租赁了60亩林地做生态散养土鸡,目前散养土鸡1.1万只,每只利润超50元。

在扩大产业的同时,睢宁没有放松生态建设。通过统筹实施造林绿化、森林质量提升、四旁植树等工程,“十四五”以来,全县完成成片造林6万余亩,完善更新农田林网控制面积36万亩,四旁植树311万株,森林质量稳步提升,森林覆盖率提升至29.87%;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划分66个防火网格,连续4年实现森林火灾“零发生”,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1.8%以下。

森林植被的增加与生态系统的稳定,让睢宁县成为区域重要的ﻪ“绿色碳汇地”。持续扩展的绿色版图,生态廊道的连通与湿地生态系统的修复,进一步提升了生态系统的碳汇潜力,成为固碳“主力军”。江苏国林润宁公司碧根果林碳汇收益权登记发证,标志着森林“碳库” 的经济价值开始显现,为探索 “碳汇产业” 模式奠定基础,开辟了绿色发展新路径。

“睢宁率先突破非林地林木确权难题,实现了生态受保护、农民得实惠、产业有发展的多赢局面,是平原林业改革的成功范例。”省林业局行政审批与科技产业处三级调研员张日勤评价,睢宁的改革不仅破解了平原地区林业发展的制度瓶颈,也为同类地区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绿证一张,活木成金;平原地带,亦可林茂粮丰。睢宁用一场制度创新激活万顷林木,写就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目前,睢宁正进一步探索林业碳汇收益权登记和交易机制,推动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持续转化。未来,这片平原绿洲还将释放更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洪叶

责编:王建朋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