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新华时论|能“披绿”也要会“生金”

近日,2025年中国自由潜水全能公开赛在盱眙象山国家矿山(地质)公园开赛。来自全国的潜水爱好者“潜”入盱眙,开启一场深蓝竞技邂逅。谁能想到,这片如镜般透亮、令人见之忘忧的“蓝宝石”,曾是伤痕累累的废旧矿坑?淮安本无深水,借矿坑改造,硬是蹚出了水下经济的新路子,为潜水爱好者打造了一处逐梦之地。

既让大地“披绿”,更善用生态优势让绿色“生金”,放眼江苏大地,这样“点石成金”的故事不在少数。南京汤山,昔日采矿留下的“疤痕”,如今“长出”草木葱茏的城市公园;徐州贾汪,曾经“地陷房裂”的采煤塌陷区,经过生态修复变身碧波荡漾的旅游风景区;宝应兰亭荡,从生态退化的湖泊变回荷叶田田的湿地……优秀的生态环境吸引游客纷至沓来,人气又带动起周边餐饮、住宿、露营、乐园等丰富的业态。比如,去年南京矿山地质公园的无动力乐园、卡丁车、伴山营地及餐饮等消费性项目,实现营收约1600万元,提供就业岗位300余个。如果算上对周边文旅的拉动,带动效应更为明显。这些变化,是江苏把生态“颜值”转化为发展“价值”的扎实实践,更是“两山”理念在江苏大地的鲜活落地。

生态环境治理,绝非“只投入不产出”的亏本买卖。治理过程需要耗资,但善加经营,就能让绿水青山持续释放效益。当绿色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后,又有更多资金投入生态保护,形成“以绿生金、以金养绿”的良性循环。如果只讲保护不讲转化,生态治理可能难以为继;只讲转化不讲保护,又会走上破坏生态的老路。我们既要看到生态环境是子孙后代的发展根基,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也要善于抓住当下经济热点,让生态资源与市场潮流同步同跑。盱眙借矿坑发展水下运动,就是把生态修复成果与体育经济、文旅消费结合,让静态的绿色变成动态的经济活水。这样的转化,既守护了生态,又激活了市场,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

“两山”转化不是简单的资源变现,需要找对路径、用对方法。制度创新是前提。我省近年来着力推进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省级试点工作,让“空气能卖钱、林地能生财”有章可循。把生态产品的产权厘清、价值算准、平台搭好,想保护的人就有回报、想开发的人就有遵循。技术赋能是支撑。从地质修复技术到生态核算技术,用数字化手段监测生态变化,用科学方法治愈生态伤疤,技术让“绿”的价值看得见、摸得着。产业升级是关键。不能再走“砍树卖钱”的老路,要把生态和产业拧成一股绳,让“绿”成为产业的底色,让产业成为“绿”的支撑。这样的转化,才经得起时间检验,才能让生态和经济一起行稳致远。

草木植成,国之富也。“两山”理念提出20年来,江苏始终在实践与探索中,拓展“两山”转化的途径,从矿坑蝶变到湿地重生,从荒山披绿到产业变绿,每一步都踏准了生态与发展的节拍。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奋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我们既要当好生态的“守护者”,也当好转化的“实干家”,让每一片绿水青山都成为富民兴省的金山银山,绘就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画卷,为美丽中国建设写下更多精彩的江苏篇章。

(袁媛)

责编:孟亚生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