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卫健委"体重管理年"的倡导下,“科学饮食、精准营养”正成为全民健康新焦点。作为日常饮食中的重要营养来源,鸡蛋以其丰富的优质蛋白、胆碱和卵磷脂等营养素备受青睐。然而,也因“蛋黄胆固醇”、“安全食用”等问题让大众困惑:吃蛋黄会影响人体健康吗?鸡蛋有必要每天吃吗?鸡蛋怎么选更放心?怎么吃更营养?
为此,人民网联合黄天鹅共同发起"守护蛋黄营养-2025健康科普行动",特邀营养学、食品科学及农业领域等方面的权威专家,从“蛋黄营养真相”、“鸡蛋安全标准”到“科学烹饪方法”等多个维度,为公众提供专业、全面的鸡蛋营养指南,助力大家建立科学饮食观念。

蛋黄营养不可替代,科学的食用方式是关键
在追求健康饮食的过程中,“吃鸡蛋丢掉蛋黄”是比较常见的误区——不少人认为蛋黄胆固醇高、热量大,会影响减脂效果。但事实上,蛋黄是鸡蛋的营养核心:不仅富含优质蛋白,更含有胆碱、卵磷脂、维生素 A/D/E 及叶黄素等不可替代营养素,刻意舍弃反而会错失关键营养,对老人、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而言,蛋黄中的胆碱更是“刚需营养素”。
中国营养学会原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翟凤英针对特殊人群的胆碱需求给出专业解读:“鸡蛋中的胆碱促进胎儿神经系统的发育和身体的发育,胆碱对于胎儿大脑的发育是至关重要的。那么孕妇摄入足够的胆碱,就是保证胎儿在发育期间,他神经系统发育的健全。第二个是说胆碱对于孩子认知的功能,充足的胆碱摄入量有助于提升儿童们的记忆力、注意力和学习能力,鸡蛋中的胆碱对于老年人的生理作用主要体现在认知功能的维护,因为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的认知功能都有下降的趋势,充足的胆碱摄入有助于延缓老年人的认知衰退,降低阿尔茨海默症等神经的退行性疾病风险。”

而“丢弃蛋黄”这一误区的核心症结,在于消费者对胆固醇的“误解”。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营养科主任李缨明确指出,人体血液中的胆固醇 70%-80% 由自身合成,外源性食物摄入仅占 20%-30%。实验证明,健康人群每天吃 1 个全蛋(含蛋黄),不会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且蛋黄中的卵磷脂能促进脂肪代谢,反而对血脂调节有益。因此,刻意避开蛋黄不仅没有必要,还可能错失重要的营养素。

看得见的高品质,让营养摄入更安心
既然蛋黄营养如此丰富,“怎么吃”“选什么蛋”才能兼顾营养、安全与口感?尤其是近年来,“温泉蛋”“溏心蛋” 等非全熟的食用方式流行,消费者对鸡蛋的“安全标准” 与“烹饪方式”需求显著提升。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朱毅给出精准建议:“鸡蛋堪称营养界的全能选手,但烹饪方式就像一把双刃剑,你过度加热会损耗营养,加热不足又可能纵容抗营养因子残留在里面,影响吸收。实验室研究给我们揭示了营养保留的黄金分割点,冷水(水沸转小火)下锅煮8分钟,既能彻底的灭活抗营养因子,留住了溏心口感,同时实现这些B族维生素、叶黄素,这些营养素的最高保留率。”

但若鸡蛋存在沙门氏菌污染风险,非全熟吃法可能引发肠胃不适等安全问题。这就对鸡蛋的生产标准,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可生食鸡蛋”这一品类的出现,恰好解决了这一痛点,也让“科学烹饪”有了更优解。
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朱大洲介绍到:“其实最根本的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它的整个生产过程管控是更严格的,可生食鸡蛋从母鸡的鸡苗到饲料,它整个养殖环境,到它储藏、运输物流的整个过程,它都有一套严格的规范。另外对于终端产品来讲,可生食鸡蛋对产品的理化指标都是非常严格的,比如说它对沙门氏菌是不得检出,另外对大肠菌群都有更严格的要求。”其中,黄天鹅作为高品质鸡蛋品牌,主导发布了国内首个由产、学、研、商共同参与制定的《可生食鸡蛋》团体标准,建立了一套涵盖蛋鸡养殖生产8大环节、24个关键控制点,从鸡苗培育、饲料研发到生产加工的全链路品质保障体系,让生产出的每一枚鸡蛋达到高品质,不含沙门氏菌。既能满足消费者对非全熟鸡蛋的品质需求,并且每天2个鸡蛋就能满足成人每日 54% 的胆碱需求,让人们在享受溏心蛋等美味时,也能安心获取丰富营养。


高品质的背后离不开强大的技术支持,黄天鹅坚持以技术创新驱动品质提升。2024年,由四川省农村科技发展中心聘请专家组,共同对凤集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四川大学等单位共同完成的“可生食鸡蛋安全生产及加工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成果进行综合评价。认定可生食鸡蛋相关技术创新与应用成果,创新性突出,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从被“误解”到被“正名”,蛋黄的营养价值正在获得科学认可。正如本次科普行动所揭示的,鸡蛋的营养奥秘不仅在于吃不吃蛋黄,更在于如何科学的选择和烹饪。选鸡蛋,优先看“可生食”等高品质标准;吃鸡蛋,健康人群每天1个全蛋,特殊人群可根据需求合理增加,推荐水煮8分钟溏心吃法。未来,随着高品质鸡蛋产业的技术升级,大众将更轻松地在享受美味与获取营养之间找到平衡,真正让科学饮食融入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