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中美关系就是一部人民友好的故事集!”2025年8月27日,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和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联合举办“感知中国——中美民间友好音乐故事会”,用“交响音乐+沉浸式故事讲述”的创新形式,重温中美两国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结下的深厚情谊。谢锋大使在活动现场提及的温暖故事中,有三则都和南京有关。

“在中国沦陷区,魏特琳挺身而出,护佑上万名南京妇孺。”中美两国军民在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中凝结的深厚友谊,比金还坚、历久弥新。谢锋大使在致辞中提到的魏特琳正是来自美国伊利诺伊州的一位勇敢女性。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期间,在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任教的她,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为上万名南京妇女儿童撑起生命保护伞。她记录下的《魏特琳日记》也成为揭露日军暴行的珍贵历史文献。如今在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魏特琳的雕像成为一处特殊的纪念地标。底座上“永生金陵”四个大字熠熠生辉,既承载着对这位国际友人的深切缅怀,也见证着中美民间友谊的绵长传承。
除东方战场两国军民直接并肩抗敌外,谢锋大使提到的“在美国,作家赛珍珠以笔为戈著书《龙种》,揭露日寇在华暴行”的故事,也成为中美民间携手反法西斯的重要见证。
曾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作家赛珍珠出生于1892年,才4个月大时,就跟传教士父母来到中国,先后在淮安、镇江、宿州、南京、庐山生活工作近四十年,经历过战乱和饥荒。《龙种》主要写1937—1941年南京城西一个小村庄里林郯一家在日军侵华时的悲惨遭遇以及他们奋起抗击的故事。虽然赛珍珠写作此书时身在美国,没有亲身经历这场战争,但是她通过各种渠道掌握二手材料,并把这些材料转化为作品。1944年小说被好莱坞搬上电影银幕,导演、演员均为美国人,台词以英语呈现。在抗战硝烟尚未散尽之时,这部获得第1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配角”和“最佳摄影” 两项提名的作品,让全球观众目睹了中国及中国人民在这场残酷战争中所展现的坚贞不屈与傲然风骨。
跨越80多年的风雨同舟,不仅是对历史友谊的深切回应。“2020年新冠疫情席卷全球,南京人民紧急向记录大屠杀真相的约翰·马吉牧师的后人捐赠口罩。”谢锋大使提及的第三个南京故事,则为这份跨越时空的友谊,写下了生动鲜活的当代注脚。
1937年,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委员约翰·马吉牧师冒着生命危险,用16毫米摄影机拍下了大屠杀影像,是迄今发现的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唯一动态影像,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被认为是反映日军暴行最全面的核心证据之一。80多年后,新冠疫情席卷全球,中国人民始终铭记这份跨越世纪的善意。当得知马吉牧师后人面临防疫物资短缺的困境时,人们迅速行动,助力他们渡过难关——这一“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的温暖举动,让这段穿越世纪不曾褪色的情谊又翻开新的篇章。
中美关系就是一部人民友好的故事集,有战火中的挺身而出,也有危难时的守望相助;有跨越国界的善意传递,也有穿越时空的情谊延续。这本“故事集”,未完待续!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陈洁

附:谢锋大使在“感知中国——中美民间友好音乐故事会”上的致辞
各位来宾,各位朋友:
欢迎大家出席“感知中国——中美民间友好音乐故事会”。故事是情感的土壤,滋养喜悲;故事是道义的镜子,照见善恶。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我们今天将通过一个个故事,共话中美战争年代锻造的民间情谊,感悟两国关系行稳致远的深刻真谛。
照片无声,印刻着血泪交织的记忆;影像无色,诉说着不屈民族的史诗。刚才我们参观的中美两国人民共同抗击法西斯图片影像展,定格了中美军民并肩战斗、捍卫正义、守望和平的历史瞬间,铭刻了那段以生命与牺牲熔铸的深厚情谊。
让我们向历史致敬,铭记东方主战场砥柱中流的伟大功勋。1931年,中国打响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第一枪,开辟了全球首个大规模反法西斯战场。十四年间,四万万中国军民浴血奋战,抗击并牵制了日本2/3以上的陆军兵力,不仅粉碎了法西斯轴心国东西会师的野心,更有力阻滞了日本军国主义铁蹄北犯西伯利亚、南下太平洋的图谋,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赢得宝贵战略时间和空间。在抗战最艰难时刻,四十万中国远征军毅然出征,在滇西、缅北三挫日军精锐,为盟军光复东南亚奠定基础。中国以伤亡3500万人的壮烈牺牲,换来人类正义事业的伟大胜利。这段用血火铸就的历史,应当被永远铭记。
让我们向友谊致敬,珍视烽火岁月中生死与共的坚实守望。八十多年前,一批批美国青年毅然奔赴东方战场,以青春热血捍卫人间正义,两千多名飞虎队员血洒中国长空,一千多名美军士兵永伴史迪威公路。“来华助战洋人,军民一体救护”是中美军民间的生死约定,无数中国百姓舍身救护美军飞行员。在中国沦陷区,魏特琳挺身而出,护佑上万名南京妇孺。在美国,作家赛珍珠以笔为戈著书《龙种》,揭露日寇在华暴行。抗战期间,中美人民同仇敌忾、守望相助的情谊,我们永志不忘,更当薪火相传。
让我们向未来致敬,赓续民间交往奔涌向前的磅礴力量。在抗战最艰难岁月,当各国国门对犹太难民紧闭,中国上海向三万犹太难民敞开胸怀,其中包括后来成为卡特政府财长的布卢门撒尔;在山东潍县,中国百姓冒死接济被日军囚禁的2300余名盟国侨民,其中包括成为日后美国驻华大使的恒安石。2020年新冠疫情席卷全球,南京人民紧急向记录大屠杀真相的约翰·马吉牧师的后人捐赠口罩。跨越八十多年的风雨同舟,不仅是对历史友谊的深切回应,更为两国人民间的善意与合作注入温暖而持久的力量。从历史烽火到时代新程,中美民间友谊始终是两国关系最深沉的根基、最持久的动力。这份以生命守护、以善意传递的力量,必将照亮中美共同前行的未来之路。
各位朋友,
忆昔抚今,中美关系就是一部人民友好的故事集。从“鼓岭缘”到“乒乓外交”,人民友好让中美关系充满温情、打破坚冰、结出硕果。当中美人民相知相亲,携手追求和平、正义、进步时,中美关系的根基就更牢、前行的力量就更大、创造的成果就更丰硕。建交46年来,两国人员往来从每年约1万人增至最多时的500多万人次,双方建立了288对友好省州和友城。我此次来美赴任以来,同美民众一起看球、过节、观影、打球,充分感受到美国人民的善良真诚、热情友好,增加了我对中美关系的信心。
展望未来,习近平主席指出,中美关系希望在人民,基础在民间,未来在青年,活力在地方。我们要促进两国人民相知相亲,而非煽动恐惧、鼓动对立;要促进两国人民交往交流,更多便利人员往来、促进人文交流,而非人为设障添堵;要促进两国人民合作共赢,把合作清单拉得更长,把合作蛋糕做得更大,而非脱钩断链、开历史倒车。
中美人民并肩战斗史、友好交往史告诉我们,中美人民都热爱和平、正义友善,都渴望交往合作。让我们共同鼓励和支持中美两国人民世代友好、交流合作,把各自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转化为双向奔赴的共同行动,续写新时代中美人民友好合作的新故事,共创和平美好的未来!
谢谢大家!
(据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