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南京市民期盼已久的地铁五号线正式开通。步入五号线的夫子庙站,两段布满沧桑印记的明清道路呈现在人们面前,这是国内各大城市中极为罕见的结合地铁对考古新发现遗址进行展示的创新成果,是南京市文物部门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做出的成功实践,也是江苏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成果转化的典型案例。近年来,南京市创新保护工作举措,结合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加大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力度,从城市中小型考古遗址入手,在文物保护与城市协调发展方面做出积极探索,让文化遗产在当代城市空间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2021年,南京地铁5号线夫子庙站建设初期,通过前期考古勘探,在地铁站建设用地范围内发现了六朝至民国时期文化遗存,考古发掘工作随后分期开展。本次考古发掘发现道路、灰坑、沟、磉墩等各类遗迹74处,出土小件文物163件,陶瓷、砖瓦等各类标本30余箱。
深埋地下的道路遗迹是本次考古发掘中最重要的发现,结合考古发掘和地方志等文献记载,专家推断,这些道路遗迹的年代从宋代延续至明清,是数百年间南京城南一条东西走向交通要道的组成部分。两宋时期,这条道路连接南京城的东门与龙光门;明清时期,这条路连接大中桥与三山门(水西门),道路两侧衙署、府馆、祠庙林立,市井繁华,人烟稠密,在当时被称为奇旺(望)街、大中街。
“夫子庙地铁站施工中发现的道路遗存,为研究南京城市布局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对揭示南京城南地区的演变过程具有重要学术意义。”考古工作完成后,南京市文物部门与南京地铁建设公司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沟通,最终制定了原址保护并结合地铁站厅展示的方案。

在夫子庙站,编号为“L11”与“L12”的两段完整的道路遗址成为这座地铁站独特的看点。两条道路主体为青砖侧立错缝铺砌,设有道路中缝、锁边石及路沟等配套设施。通过精心设计,将地铁空间打造成“遗址陈列馆”。墙壁上设置展板,用丰富文字、老照片、考古发掘图片,介绍本次考古发掘的收获和意义,还原宋代以来该区域的文脉积淀和城市变迁。
在建城历史久远的城市,保留考古遗址的做法并不鲜见,但在地铁站里展示古代城市道路遗址,这在国内还非常罕见。对于原汁原味地呈现在眼前的考古遗址,市民和游客纷纷点赞。“明清的城市道路和今天的地下铁道交相辉映,让人一眼就能看过千年,窥见交通方式的演变,触摸古城南京的厚重历史。”来自河南的游客吉先生说。
南京是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地下埋藏着大量历史遗存。近年来,随着考古前置制度的推行,在南京城区内,类似于“夫子庙地铁站明清道路”的考古发现屡见不鲜。

南京市文物局文物保护处处长林劲将这样的遗存形容为“散落于城市肌理中的小型考古遗址”。“这些规模相对较小的历史遗存,虽不及考古大遗址那般引人注目,却以其独特的空间分布和丰富的文化内涵,真实记录着城市发展的历史轨迹,成为解读城市文明演进不可或缺的实物见证。”
而在考古发掘结束后,保护和利用的难题往往就会摆在文保部门面前。“以往,惯常的做法是回填保护。这几年来,我们进行了新的探索,着力破解原址保护与展示利用的课题,逐步形成小型考古遗址保护与城市协同发展的创新模式。”林劲说。

“考古前置—最小干预—社区共享”是南京文保部门在城市小型考古遗址保护中做出的实践,具体说来,就是在保护遗址本体的前提下,注重历史信息的可感知性与公众接受度,将专业考古成果转化为公众能够理解的文化语言。通过实物展示与历史情境再现相结合的方式,让遗址所承载的历史记忆得以延续,使市民和游客在日常生活场景中感受到城市历史的深厚积淀。
位于南京市秦淮区文昌巷的李公祠荷花池遗址保护项目,是南京市文保部门在保护利用小型考古遗址方面的又一个生动案例。建于清末的李公祠是洋务派首领李鸿章的祠堂,于1992年被列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文保部门启动开展了李鸿章祠堂保护与展示项目,通过考古勘探在西侧花园地下发现了消失了几十年的荷花池遗址。接下来的发掘显示,荷花池遗址保存完整,由砖砌池壁、木桩、池底和建筑基址土体等部分构成。

如何在保护好荷花池遗址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活化利用?南京历史城区保护建设集团委托东南大学建筑学院、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编制了荷花池遗址保护和环境整治方案。南京市文物部门与设计团队进行了细致勘查和研究,首先确定了“保护、展示、体验”的三个目标。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沈旸介绍,设计团队在遗址中置入“钢盆”,在盆里种上荷花,既保护了作为遗址一部分池壁,也全面展示了遗址的材料与做法,恢复了昔日荷叶满塘、莲花盛放的盛景。为了让公众能对遗址近距离地探寻,荷花池内还设计了步道系统。参观者可以走进荷花池,俯瞰、平视,甚至抵近观察这处较为的考古遗址。
“遗址保护的‘最小干预’原则已被写入文物保护法。我们的设计正是遵循了‘最小干预’的原则,在整个遗产保护的实施过程中,做到可逆、最小干预和可识别,最大限度地保证遗址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沈旸说。

今年八月初,英国著名建筑杂志《建筑评论》主办的“AR新旧建筑改造奖”公布获奖名单,“南京李公祠荷花池遗址保护展示”项目获得高度推荐奖。评委认为,在对李公祠荷花池的保护中,设计团队“运用现代手法与极简材料(池中钢盆、外露式桩基、预制构件),精妙打造出一个激发探询而非唤起怀旧的空间。”南京历史城区保护建设集团透露,今年底,包括荷花池遗址在内的李公祠有望正式向公众开放,真正实现这处考古遗址的“社区共享”。
南京老门东酒店里的明代三官堂遗址、南京南站附近的明代钦天监监副贝琳夫妇墓遗址……在南京,一处处小型历史遗存被完整保留下来,成为市民身边的文化景观。这两年在文博界引起轰动的南京东吴张昭墓、丁奉家族墓等考古遗址,也将在不久的将来建成考古遗址公园,融入了南京人的日常生活。

文博专家表示,南京市文保部门探索的“考古前置—最小干预—社区共享”的模式。不仅提升了遗址的社会认知度,也为市民提供了富有历史底蕴的休闲场所,实现了文化保护与城市生活的有机融合,为破解城市小型考古遗址保护难题提供了实践参考。
目前,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已经进入第三阶段,江苏省普查办、省文物局在指导各市普查办在做好普查复查调查、信息录入等工作的同时,已经着手开展文物普查新发现保护与展示等成果转化工作,对于南京结合文物普查对城市中小型遗址展示的探索是江苏文物普查工作中的重要举措和实践。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于锋/ 文 周天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