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胜利之河①|江都:星火初燃 浩气长存

80年前,流经苏中大地的古运盐河,见证了郭村保卫战的烽火、姜堰“老虎团”的铁血、如皋火烧竹篱笆的惊焰,它镌刻下“联抗”部队伏击日寇、曲江楼会议凝聚民心的不朽传奇——它是中华民族抗战史的“主动脉”,更是连接历史与未来的精神纽带。

长风破浪,大河作证,历史永远值得铭记。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泰州市姜堰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扬州市江都区、高邮市、泰州市海陵区、南通海安市、如皋市五地融媒,共同推出“胜利之河——古运盐河畔的烽火传奇与时代交响”系列融媒报道,青年记者和南师大师生组成寻访团重走“血色航道”,深入历史现场,记录战斗传奇,以新时代青年视角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让那些以弱胜强的斗争、百折不挠的决心、血战到底的气概、视死如归的面孔再一次拨动人们的心弦。

当初秋的晨光穿透云层,为矗立的革命纪念碑镀上金边,蜿蜒的古盐运河静静流淌,环抱这片曾浴血奋战的龙川大地。八十年前,烽火席卷江淮,江都儿女挺身执戈、奋勇而起,用热血写下不屈的传奇。革命先辈留给我们的,从来不只是悲伤的凭吊,更是前行的力量。

一帜高扬

新四军挺进苏北,建立抗日桥头堡

大桥镇之南,有一片区域叫三江营,是扬子江、小夹江、太平江三江汇合之处。三江营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江面上拍打着滚滚波涛,诉说着80多年来这里的沧桑巨变。

三江营革命烈士纪念馆

苏北地区在抗日战争中具有特定的战略地位,它有2000多万人口,盛产粮、棉、盐等战略物资。1938年5月4日,党中央、毛泽东指示,新四军分一部分渡江进入江北地区。9月,新四军游击纵队二支队首登三江营,三江营一带成为苏北抗日“桥头堡”。后来,新四军经过激战,控制了大桥、嘶马、三江营等沿江地区,并进入吴家桥等地。

三江营革命烈士纪念馆的墙上,有一张珍贵的历史照片,它的背后,是关于陈毅动员群众抗日的一段动人故事。纪念馆工作人员张明海介绍,1939年5月,陈毅第一次来到苏北视察工作,在大桥时,他应邀参加在都天庙万年台广场举行的群众大会,并在大会上宣讲全国的抗日形势,号召江都人民团结起来抗日,直到最后胜利!

大桥镇乔梓村三官殿有一棵数十米高、枝繁叶茂的白果树,它曾见证过当年那场惊心动魄的战斗。1940年2月8日,日伪军出动400余人从仙女庙出发,袭击大桥镇。挺进纵队冒着大雪连夜在大桥镇北焦家荡、王松桥一带伏击,将日伪军击退。这一仗被誉为“新春大捷”,新四军在苏北声威大震。

日伪军妄图进行反扑,5月14日,日伪军纠集1000余人从嘶马、三江营和仙女庙分三路,直扑吴家桥地区。叶飞指挥挺进纵队投入战斗,毙伤日伪军100多人,俘虏伪军几十人,日伪军三次冲锋皆被击退。

午后,挺进纵队果断反攻,一路追击。同时,江都县民众抗日自卫总团在三官殿和三江营伏击日伪军。敌军刚踏入伏击圈,战士们立刻集中炮火猛然射击,霎时间,敌军吓得四处乱窜,步枪声、爆炸声、敌军的哭喊声响成一片。新四军大捷,并缴获军用物资60余车、武器近百件、子弹近万发,为苏中抗日斗争的开展筑牢了根基。

战争的烽烟早已远去,三江营革命烈士纪念馆的纪念碑永远矗立着,正如烈士的英魂,守护着这片热土,在和平年代蓬勃发展,蒸蒸日上。

一役奠基

郭村保卫战,揭开东进抗日序曲

“1940.6.28”,一个镌刻在历史丰碑上的日子。

85年前,面对国民党顽固派13个团的围攻,新四军挺进纵队2000余名将士,在新四军苏皖支队驰援和友军起义及地方党和人民的全力支援下,经过七昼夜浴血奋战,最终以弱胜强、以少胜多,创造了抗日战争中的经典战例。

郭村镇东进广场“铁流东进”雕塑

1940年5月,挺进纵队在江都县吴家桥地区粉碎日伪军“扫荡”后,为防止敌人分进合击,转移至郭村休整。然而,国民党鲁苏皖边区游击正副总指挥李明扬、李长江受国民党顽固派韩德勤挑唆,决定对驻郭村的新四军下手,限其三天内退出郭村。挺进纵队毅然决定固守,保卫郭村。

6月27日,韩德勤下达作战命令,李长江接到命令后,决定次日进攻郭村。同日,中共女地下党员郑少仪获悉该情报后,连夜将情报送至郭村,为新四军赢得了宝贵的备战时间。28日拂晓,李长江纠集13个团的兵力,重重包围郭村。激战至黄昏,挺进纵队歼其两个大队,俘虏200余人。与此同时,苏皖支队昼夜兼程,驰援郭村,击退李部二纵队对杨家桥的进攻。

29日,挺进纵队调整部署,由苏皖支队坚守郭村北面的防御,集中兵力反击李部四纵队的进攻。30日,李长江再次发起猛攻。挺纵一团团长乔信明、政委刘先胜率两个营连夜出发,打入李军后方, 一举攻克宜陵,成功打破包围。7月1日,隐蔽在李部的共产党员陈玉生、王澄等率部起义,战场局势顿时扭转,挺进纵队转守为攻。2日,新四军歼灭李军3个团,击溃李部10个团,彻底粉碎李部对郭村的包围。

陈毅战后以绛夫笔名写下《保卫郭村》,并请随军作曲家章枚谱曲,盛赞此战创造了抗战的光明。

“在华中,先有半塔,后有郭村;有了郭村,才有黄桥。”郭村保卫战打出了铁军军威,极大鼓舞了抗战士气,更揭开了新四军东进抗日的序幕,为我党我军发展华中、开辟苏北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态势。

一局新开

建立苏北指挥部,开启抗日新征程

“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走进位于郭村镇塘头村的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旧址,激昂的旋律瞬间将人带回1940年的夏天。那是一支肩负民族希望的部队,他们渡过长江,在这片土地上点燃了华中抗战的燎原星火。

“这就是远近闻名的于氏姊妹楼。两楼设计精巧,造型奇特,均为青砖黛瓦,坡顶风墙。远远望去似一对孪生姊妹携手而立,故名姊妹楼。”讲解员孙艳介绍。新四军到达塘头后,于氏族人于仲吕主动提供数十间房屋供新四军使用,并向新四军赠送钱粮、枪支。这一义举使得这座私人宅院成为重要抗战中枢,江都县抗日民主政府、新四军苏北指挥部先后在此成立。

于氏姊妹楼

1940年7月7日,苏北地区第一个县级抗日民主政权——江都县抗日民主政府在塘头成立。次日,粟裕率领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及老二团、新六团等主力部队,冲破封锁,渡江到达塘头,与新四军挺进纵队、苏皖支队胜利会合。至此,新四军江南主力和指挥部的工作重心转移至苏北地区,主力部队云集塘头至吴家桥一带。

根据中共中央指示,1940年7月12日,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改为新四军苏北指挥部,陈毅任指挥兼政委,粟裕任副指挥,刘炎、钟期光分任政治部正、副主任。随后,苏南、苏北新四军部队统一整编为3个纵队,叶飞、王必成、陶勇分任一、二、三纵队司令员,总兵力7000多人。

2015年8月29日,经过维护修复并改陈布展,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旧址在原址正式对外开放。2019年3月,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江都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姊妹楼)被列为第八批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当我们驻足于此,瞻仰陈毅元帅与粟裕将军的雕像,耳畔仿佛又一次响起《新四军军歌》的激昂旋律。那段烽火岁月中澎湃的革命豪情,至今依然涌动在这片红色热土之上,激励我们在新时代赓续铁军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一脉相承

江都铁军精神赓续永存

今年7月12日,郭村镇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纪念馆迎来30余位特殊访客——粟裕、陶勇、王必成、乔信明、陈玉生等曾参与郭村战斗、塘头整编的革命先辈后人,他们以研讨交流重走父辈战斗路,在回望烽火岁月中见证老区新颜,共话红色精神传承。

陈毅元帅之子陈昊苏虽未能亲临,仍以诗寄情:“苏北指挥开决战,威名敌后惩凶顽。江淮制胜长城壮,正义拼争百姓欢。华夏新开根据地,铁军主力跨雄关。人民大爱春秋忆,红色光辉世代传。”

此前,郭村保卫战纪念馆与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旧址,成功入选江苏省委党史工办推出的13条抗战主题党史学习教育精品线路。走进这两处红色地标,硝烟余温未散的图片徐徐展开,“场景化+分众化”沉浸式体验别具新意;“东进战史”研学课程、“‘码’上学战史”数字导览,让人沉浸式重温历史;“东进小小排”宣讲与老党员口述历史,更让红色记忆“活”起来、“热”起来。

江都烈士陵园纪念馆“江都三杰”雕像

红色景点是革命历史的实物见证,更是传承革命传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载体。踏入江都烈士陵园纪念馆,江上青、许晓轩、刘重明“江都三杰”的雕像肃穆矗立,英雄事迹代代传颂;走进大桥镇三江营——新四军渡江北上抗日的前沿阵地,无论是三江营革命烈士纪念馆、老街刘家大院,还是江畔步道,都能让人触摸到先烈浴血奋战的往昔。如今,这些红色教育基地正吸引大批青年前来瞻仰学习,让红色种子在年轻人心中生根发芽。

烽火虽远,精神永存。从历史烽烟到新时代新征程,一条条精品线路、一堂堂情境党课、一件件革命文物,正在持续激活集体记忆、凝聚奋进共识,让铁军精神绽放出更加璀璨的时代光芒。尽管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尽,但那熔铸于历史深处的红色基因,依然奔涌在江都高质量发展的血脉之中,焕发出愈加澎湃的前行动力。

寻访感言>>>

【“胜利之河”寻访团成员 南京师范大学学生 景静雯】:抗日救国的火种,早已深深播撒进江都民众的心田。抗战英雄们那为民族救亡图存而奔走呼号的精神,如同这千年流淌的古运盐河赓续至今,从未止息。

【“胜利之河”寻访团成员 南京师范大学学生 范奇妙】:革命先烈永不褪色的英雄事迹,为我们青年人提供了奋进力量,鼓舞着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也要勇往直前。

【“胜利之河”寻访团成员 南京师范大学学生 张楚涵】:郭村保卫战充分展现了共产党、新四军的战斗智慧,在新时代,我们更应传承、发扬、践行新四军精神,厚植红色基因,转化为前进的力量。

江都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周圆 浦成华 沙启慧

责编:杨玉梅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