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夏,苏州古城荷花市集火出圈了。
白塔公园前青石板路上,80多个摊位在170米长的“花市”依次铺开。这个自发形成的季节性市集,日均吸引游客超万人,单日荷花销量逾万枝。

“花美,城美,人美”“这才是真正的烟火人间”“苏州的浪漫具象化了”……各大网络社交平台上,“苏州荷花市集”相关话题播放量破亿,百万网友点赞互动。
荷花市集还火上了“苏超”。第九轮主场对阵泰州,苏州捧出万朵荷花赠予主客场球迷,让绿茵场浸润在荷香中。工作人员一句“以‘荷’为贵”直戳人心。
一朵荷花,何以带来“泼天的流量”?
为“荷”而来
凌晨3点,东山镇渡口村,太湖水汽氤氲成一片薄纱,温柔地笼罩着还在梦里的太湖渔村。湖畔荷塘深处,63岁的张全红开启了一天中最早的忙碌。待采满200朵荷花,张全红就要启程前往几十公里外的古城“荷花市集”。东山的枇杷和橘子素来有名,这两年荷花也成了热门,张全红忙完枇杷季忙荷花,马上入秋还有橘子要卖,虽辛苦但却乐在其中:“荷花不摘也烂在塘里,不如拿去市集。买的人高兴,卖的人也开心!”

“鱼米之乡”苏州物产丰饶,当地专门为本地果农设置了一批农特产品自产自销疏导点。其中,人气最旺的非张全红去的这个“荷花市集”莫属。每年6月至9月中旬开市期间,来打卡的市民游客络绎不绝。在情绪消费日益盛行的当下,为“荷”而来的人们,必然有着各自的情感共鸣。透过网友们的笔记、评论,答案逐渐清晰——
是苏式生活美学的现代表达。宋代《吴郡志》一句“六月荷花市,阊门至枫桥舟楫不绝”,记录了苏州人自古对荷花的喜爱。“在地铁里看到游客捧一把仙气飘飘的荷花花束踏上回程的路,莫名地就感觉生活很美好。”历经千年,“六月荷花市”依然是苏州古城的“浪漫限定”,在当代人心中激起强烈共鸣。
是苏州人勤劳致富的生活场景。上了年纪的花农们挑着竹筐,从公交到地铁再转公交,每天辗转数小时乐此不疲。从他们身上,看到了老一辈人勤勉传家、靠自己双手致富的精神品质。“江南的百姓祖祖辈辈勤快惯了”“真的很感动,都在为了更好生活努力着”“仿佛看到了父母的影子”,在一个跟拍花农赶集的短视频下,网友纷纷跟帖。
是苏州柔性治理的城市服务理念。姑苏区是苏州中心城区、古城区,承受着古城保护、老城更新、民生福祉、旅游服务等多重压力。分布在主次干道、农贸市场等市口较好区域的22处农特产品自产自销疏导亭,正是古城在规范管理与烟火人情之间寻到的一个平衡点。今年,荷花市集热度再升温,面临一些管理上的新问题。苏州继续化堵为疏,升级“助农专线”为“荷花专线”,节省花农赶路时间;姑苏区文旅部门请来花艺技师,手把手教花农新技艺;市监部门推介荷花宴赏味专线;观前街开出了“荷花分集”,为花农提供更多空间。“一条连接城市与乡野的路线,漫长却充满期待;一个平衡秩序与生活的答案,温暖亦值得坚守。”网友感慨道。
“荷”以姑苏
一座古城的魅力,在于它有多少古建老宅、百年名店,更在于里面的人如何生活,如何对待陌生人,如何传承过去又拥抱当下。一条百米长的荷花市集,让大众看到了苏州古城饱含的人文情怀与关怀,这种看似无形却可真切感知的人情味,成为古城在时间长河中永葆活力的灵魂所在。
这几年,苏州古城“冒”出了众多高人气的打卡点。不难发现,那些人气持久、口碑在线的空间,无不讲述着城与人的动人故事。
自今年3月焕新回归,姑苏区干将西路上的彩香一村菜市场热闹至今。在这里,一个师徒传承、温情守护的故事让人津津乐道——“承强饮食”是彩香一村菜市场的老牌小吃店,其老板王承强带出了两位徒弟,一位是隔壁“马家快餐”的老板马思胜,一位是“鑫震源”的创始人林波。菜市场几度搬迁复建,但“马家快餐”一直紧挨着“承强饮食”,“鑫震源”开了上百家连锁店,创始店一直放在市场里。

“没有师父,就没有现在的我,我把他当父亲看待!”马思胜讲到师父,感激之情溢于言表。20多年前,17岁的马思胜从安徽阜阳老家来到苏州找“活”,是王承强收留了他。师徒之情不止如此,王承强还把店里原本的快餐业务分给了马思胜,让他独立门户去经营。如今,马思胜在苏州成家立业,孩子们陆续上班,过上了好日子。“不管是苏州的人还是这座城市,都十分包容,重感情!”马思胜向师父学习,店里的菜十几年没涨价。
近段时间,苏州北寺塔旁边一家名叫“忆江南”的行李寄存点也火了。“行李存一天只要5块钱,还赠送一瓶冰水。”游客直呼度过了“被苏州感动的一天”。“忆江南”店老板刘连美和安艳同是安徽阜阳人,已在苏州打拼30多年。“以前做旅行社生意,后来改做便利店,但寄存行李的服务延续了下来。”游客不约而同晒出在“忆江南”的寄存体验,让小店的生意更“火”了,有游客专门来打卡。
来到姑苏城,这般体验随处可遇。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大儒巷38号,耗费物力精力修复的古建老宅,成为了免费的公共文化空间;四代人接力守店的“文学山房”重新营业了;“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阊门城楼前不久免费开放;白洋湾街道富强农贸市场专门为小摊主开辟经营空间;姑苏云谷的24小时城市书房营业……弥漫在街巷间、流淌在市井中的“人情味”,是古城与人共情同生的最好例证,是游客来了还想来的精神引力,成为古城最硬核的“人气密码”。
人文经济之“荷”
近段时间,荷香四溢的姑苏古城,还弥漫着一抹诱人的香味,其源头是姑苏区委宣传部牵头打造的“姑苏早点来”品牌。江宇路菜市场荣福斋糕团的猪油糕、马医科菜场福和昌饮食店的荷包蛋面、封门横街潘记隆的米糕、朝阳菜市集钱义兴的酒酿……千载时光沉淀下来的早市风味,既唤醒了人们的味蕾,也点燃了大众消费的热情。

无论是荷花市集的“荷”你有约,还是姑苏早市喊你“早点来”,古城文旅新品牌广受欢迎,归根结底是苏州以人为本践行人文经济学的生动实践。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都是在经济发展上走在前列的城市。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这里面的人文经济学。”202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两会江苏代表团审议时首次提出“人文经济学”的重大命题。同年7月,总书记考察苏州时又进一步指出,“苏州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上做得很好,不仅有历史文化传承,而且有高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代表未来的发展方向”。
过去两年多来,姑苏区扛起“保护好、挖掘好、运用好”的职责使命,力推人文与经济互促共进,创造性地将古城保护更新提升同保护文化遗产、提升群众生活品质统一起来,古城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不断转化为发展优势,居民过上苏式美好生活,游客享受到了“城区即景区、旅游即生活”的旅游体验,越活越年轻的“福气古城”成为苏州文旅IP。

清晨的菜市场里方言起伏、小店主人不急于推销却乐意与你话家常……探访古城,那些保留本地生活气息的角落往往独具魅力,让历史从抽象的知识变为可感的体验。
2004米的十全街,在更新改造过程中坚持共生式理念,通过步行改善、文化赋能等空间改造践行共同缔造、无感管治的运营理念,展现传统文化的当代活力,让身处其中的每个人都能找到情绪价值。目前,街区日均接待游客2万人次,特色商户营业额同比翻番。
0.24平方公里的32号街坊内,传统苏式宅院与现代产业深度相融,哇牛资本等20多家金融投资机构入驻,以“金融街坊”为产业定位,创意小店、会客空间与金融沙龙等让“院落经济”生根发芽。去年,32号街坊保护更新项目案例入选《习近平文化思想实践案例选编(2024年)》。

全域推进、全民参与的“大扫除”与“大走访”专项行动在古城如火如荼开展,为居民扫出宜居家园,为游客扫出宜游空间,为发展扫出宜业环境。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姑苏区限上住宿业营收7.36亿元,增长7.1%;全区A级旅游景区接待游客3579万人次,营收4.43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4.6%、26.8%;规上文化企业营收同比增长20.8%。
处暑已过,荷香渐收,“荷花市集”下市在即,但苏州古城这朵人文经济之“荷”已然绽放在新时代的姑苏繁华图卷中,韵味悠长,生机不减。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陈雨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