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新疆炒米粉赛道迎来关键转折点。社交媒体上,一碗裹满红油酱汁的炒米粉,搭配酥脆的馕和清甜的酸奶,成为年轻人追捧的“顶流”美食。然而,当辣风芹旗下战略子品牌粉巴扎以“中央厨房+爆品供应链”模式实现疆内103家门店扩张、单店日均营收突破8000元时,行业终于意识到:标准化不再是束缚地方美食的枷锁,而是撬动千亿市场的支点。

标准化困局:从“手艺”到“工业”的跨越
当柳州螺蛳粉还在靠“臭味”出圈时,新疆炒米粉正以“爆辣美学”横扫外卖平台。这款兼具南北饮食特点的地方小吃,使用本地大米制作粗米粉,保留南方米粉的细腻与北方炒面的粗犷嚼劲;辣度可调(微微辣至爆辣),适应不同地域口味偏好。差异化的定位使其在众多米粉品类中脱颖而出。

但繁荣背后暗藏危机——传统门店依赖厨师经验,酱料炒制全凭“手感”,同一品牌不同门店的辣度、咸淡差异显著;冷链物流覆盖率不足,疆外门店常因标准化不足导致客诉;餐饮连锁化率远低于火锅、茶饮等赛道。
“消费者可以为一碗地道的炒米粉排队两小时,但绝不会为一次糟糕的标准化体验买单。”粉巴扎品牌负责人表示。Z世代对“正宗口味”“爆辣体验”“所见即所得”的餐饮需求,倒逼行业从“手工作坊”向“智能工厂”转型。粉巴扎的破局,正始于一场对传统生产逻辑的颠覆。
中央厨房:工业化生产重构成本与品质的“不可能三角”
走进粉巴扎位于乌鲁木齐的4000平方米新升级智能工厂,空气中弥漫着辣椒的焦香。这里没有传统后厨的烟火气,取而代之的是自动化生产线、研发中心和一套覆盖全流程的数字化管理系统。

传统酱料炒制依赖老师傅“看火候、凭经验”,单日产能低且波动大。粉巴扎将工艺拆解为标准化工序,智能炒锅设定油温与翻炒时间,新手操作误差率低于2%。如今,工厂日产能从3吨提升至5吨,可支持辣风芹+粉巴扎两个品牌的全国门店需求,旺季弹性产能可再提升30%。
为了优化成本,解决“断货危机”,粉巴扎构建“双仓储枢纽+柔性供应链”:新疆基地主供疆内门店,西安分仓覆盖全国,通过双仓储枢纽的协同运作,实现“订单-生产-配送”全链路可视化。使物流成本下降18%,门店断货率从15%压至3%。

这种“工业化匠心”延伸至终端。创始人韩建江说:“中央厨房不是简单的工厂,而是品牌的文化基因库。我们通过标准化传递新疆的热情与匠心。”
爆品供应链: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路“精准打击”
如果说中央厨房解决了“生产端”的标准化,那么爆品供应链则打通了“原料-生产-配送-消费”的全链条闭环。粉巴扎的实践,为地方美食全国化提供了可复制的范本。
面对南北消费者口味差异,粉巴扎推出“分级定制”策略,门店端提供“微调辣度”服务,通过添加不同比例的秘制酱料,满足“广东微辣”到“川渝特辣”的需求。不仅如此,为满足消费者对个性化的极致追求,粉巴扎还开启“私人订制”模式。消费者可自由组合配料种类与数量,让每一口都烙印着个人专属的美味印记。

粉巴扎在产品研发上紧扣“爆品逻辑”,以消费者需求为核心驱动创新。将消费者需求作为驱动创新的核心要素。在坚守经典口味传承的同时,深入市场一线开展细致调研,精准洞察消费者口味偏好日益多元化的趋势。在此基础上,不断大胆尝试新的配料组合与独特的烹饪方法,致力于推出能满足不同消费者口味需求的炒米粉产品。
品牌扩张:从区域到全国的“降维打击”
粉巴扎的模式创新正在引发连锁反应。2025年,粉巴扎疆内门店突破103家,这一成绩的背后是品牌精准的市场布局与强大的运营能力。它接连在伊宁清水河、乌市南门、阿勒泰布尔津等战略要地开出36家新店,以星火燎原之势迅速占领新疆市场。其中,喀什人民路总店、乌鲁木齐南门总店等标杆门店更是成为当地的美食名片,日均营业额高达7000元- 8000元,成为城市美食地标。

目前,粉巴扎在新疆除了吐鲁番地区,其他地区都已全部完成加盟代理布局,构建起了一张覆盖广泛、紧密相连的销售网络。这一网络不仅为品牌在新疆市场的深耕细作提供了坚实保障,更为其向疆外拓展积蓄了磅礴力量。
当一颗安集海辣椒穿越4000平方米智能工厂,最终化作全国消费者碗中的醇香酱料,粉巴扎用中央厨房与爆品供应链的双重创新,不仅破解了新疆炒米粉的标准化难题,更重新定义了地方美食的现代化叙事——标准化从不是灵魂的枷锁,而是让传统走向世界的通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