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湖南长沙某饭店的一则招聘启事引发热议。该店发布门迎岗/收银岗招聘启事,岗位要求年龄18至29岁,身高要求160cm以上。其中,岗位福利一栏写有年龄补贴100元,颜值补贴0—500元,身高补贴25—200元。事件发酵后,店方回应称初衷是为“让大家打卡更有美感”,承认考虑不周并撤回启事。

招聘看能力,选美看外表,这本是两条泾渭分明的赛道。然而近年来,一些企业尤其是面向公众的服务行业,却将“颜值”视为隐形竞争力,把招聘现场异化为“选美”赛场。从模糊表述的“形象好气质佳”到明码标价的“颜值补贴”,长得美不美正在悄然成为就业门槛。
将“颜值”量化成补贴,实际上就是外貌歧视。那些因外貌被评定为“颜值低”而只能获得较低补贴,甚至无法获得补贴的求职者,是否会在衡量与比较中陷入自我价值的怀疑?当一个人的工作能力、专业态度被外在的“颜值标尺”所量化、排序时,他们的劳动价值是否也就此被一张标签所覆盖和贬低?
“颜值补贴”可能迎合了当下某种“颜值经济”的潮流,但是一个饭店的门迎或收银岗,核心能力要求应是服务意识、沟通效率和专业素养,而非身高与容貌。得体大方的外表固然能提升顾客体验,但将其凌驾于能力之上,甚至明码标价,就走入了误区。倘若此风蔓延,各行各业争相效仿,那么“靠脸吃饭”将从一句玩笑变成职场现实,助长浮躁风气,扭曲就业观和价值观。
菜馆的撤回行为值得肯定,但希望这不是危机公关,而是对招聘本质的重新审视。招聘不是选美,职场更非秀场。建立一个更公平、更注重能力的就业环境,需要企业坚守底线,也需要社会共识的支撑让能力成为衡量价值的唯一标准,才能让每个劳动者真正享有尊严和平等。
(吴盈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