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江东时评|给“黑飞”念好“紧箍咒”

近日,一架无人机在上海环球金融中心400米顶部风洞处与另一架悬停的无人机相撞,导致大楼防水层破裂。这已是该大楼自2016年11月以来记录的第95起无人机坠落事件,且全部属于“黑飞”行为。这一事件再次将无人机违规飞行问题推上风口浪尖,如何有效监管无人机飞行,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课题。

所谓“黑飞”,是指未进行实名登记备案、未获批准在管制空域内飞行或违反其他法律法规的无人机飞行行为。它不仅有可能干扰民航飞机起降、威胁航空安全,还有可能侵犯他人隐私,干扰执法,甚至引发公共安全事故。

我国已出台《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对无人机分类、飞行管理、部门职责等作出明确规定。条例要求无人机必须实名登记,在管制空域飞行需申请批准,并规定了相应的处罚措施。然而,法规执行仍面临多重挑战。一方面,公众认知不足导致许多无人机爱好者无意中违规;另一方面,实际执法中存在发现难、取证难、执行难等问题,难以实时发现和处置违规飞行。

要根治“黑飞”顽疾,需从法律、技术、教育等多方面入手,构建全方位监管体系。首先是完善法律法规,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提高违法成本,对屡教不改者加大处罚力度:其次是强化技术防范,在重要区域采用反无人机技术,对“黑飞”进行干扰和拦截;再者,有关部门还应加强宣传教育,让无人机爱好者了解法规要求和违规后果。同时鼓励公众参与监督,建立举报奖励机制。

无人机技术没有过错,关键在于如何使用。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的95起坠落事件警示我们,必须给“黑飞”套上“紧箍咒”。通过完善法规、强化技术、提升意识和推动自律,让我们既能享受无人机带来的便利,又能有效管控其风险,实现技术创新与公共安全的平衡发展,确保无人机在法治轨道上安全翱翔。

(胡波)

责编:孟亚生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