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架无人机在上海环球金融中心400米顶部风洞处与另一架悬停的无人机相撞,导致大楼防水层破裂。这已是该大楼自2016年11月以来记录的第95起无人机坠落事件,且全部属于“黑飞”行为。这一事件再次将无人机违规飞行问题推上风口浪尖,如何有效监管无人机飞行,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课题。
所谓“黑飞”,是指未进行实名登记备案、未获批准在管制空域内飞行或违反其他法律法规的无人机飞行行为。它不仅有可能干扰民航飞机起降、威胁航空安全,还有可能侵犯他人隐私,干扰执法,甚至引发公共安全事故。
我国已出台《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对无人机分类、飞行管理、部门职责等作出明确规定。条例要求无人机必须实名登记,在管制空域飞行需申请批准,并规定了相应的处罚措施。然而,法规执行仍面临多重挑战。一方面,公众认知不足导致许多无人机爱好者无意中违规;另一方面,实际执法中存在发现难、取证难、执行难等问题,难以实时发现和处置违规飞行。
要根治“黑飞”顽疾,需从法律、技术、教育等多方面入手,构建全方位监管体系。首先是完善法律法规,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提高违法成本,对屡教不改者加大处罚力度:其次是强化技术防范,在重要区域采用反无人机技术,对“黑飞”进行干扰和拦截;再者,有关部门还应加强宣传教育,让无人机爱好者了解法规要求和违规后果。同时鼓励公众参与监督,建立举报奖励机制。
无人机技术没有过错,关键在于如何使用。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的95起坠落事件警示我们,必须给“黑飞”套上“紧箍咒”。通过完善法规、强化技术、提升意识和推动自律,让我们既能享受无人机带来的便利,又能有效管控其风险,实现技术创新与公共安全的平衡发展,确保无人机在法治轨道上安全翱翔。
(胡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