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智库/智库观察 > 正文
将伟大抗战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

7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百团大战纪念馆考察时深情寄语前来参观的青少年学生和纪念馆工作人员:“广大青少年生逢其时,要赓续红色血脉,树立强国有我的远大志向,做堂堂正正、光荣自豪的中国人,勇担民族复兴的时代大任”。这为我们讲好抗战故事、继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当前,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不同文明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将伟大抗战精神深度融入思政课教学,关键在于把握其形成脉络与思想内核,深刻认识其在新时代铸魂育人的独特价值,进而积极探索有效的实践路径,使其真正转化为激励广大青年学子挺膺担当的强大精神动力。

深度阐释伟大抗战精神的丰富内涵

推动伟大抗战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是要从历史维度解决“是什么”的问题,明确伟大抗战精神的形成过程及丰富内涵。这是推动伟大抗战精神入脑入心的前提和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伟大抗战精神形成于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抗日战争中的锤炼和升华。讲清楚伟大抗战精神的形成过程与丰富内涵,并将其所蕴含的核心内容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政课教学中,需结合抗日战争历史进程、重大事件及英雄事迹,从全民族抗战实践角度,讲清楚伟大抗战精神形成的历史逻辑;围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等内容,从中华民族精神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切入,引导学生深刻领会其丰富内涵;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阐明人民群众在抗战中的主体作用;坚持大历史观,树立正确党史观,讲深讲透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及其对世界和平的深远影响。

充分彰显伟大抗战精神的时代价值

推动伟大抗战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要从现实维度解决“为什么融”的问题,即要明晰融入的必要性与目标,彰显伟大抗战精神的时代价值。这是激发学生内驱力的关键。为此,为切实“抓好青少年学习教育,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广大思政课教师应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密切关注社会发展的新变化,将伟大抗战精神与青年一代的精神需求、社会热点等相结合,在与时俱进的教学更新中凸显其对于国家发展以及青年成长成才的重大意义和时代价值。

一方面,要深刻阐释好伟大抗战精神中坚忍不拔、敢于斗争等特质,与塑造“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这一新时代青年品格的内在联系,引导青年学生从中汲取精神养分,激发担当之志。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其蕴含的爱国情怀、民族气节、英雄气概、必胜信念的强大力量,帮助青年学生坚定信心,自觉与“躺平”“摆烂”等消极心态划清界限。

不断完善伟大抗战精神铸魂育人的实践路径

推动伟大抗战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更要从方法论维度解决“怎么融入”的问题,完善伟大抗战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实践路径:课堂内,要注重创新教学方式方法;课堂外,要强化体验教学和实践教学。

创新课堂教学,激活伟大抗战精神入脑入心的“内生引擎”。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可借助形式多样的沉浸式、互动性强的方式方法,有效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一是强化技术赋能,打造沉浸式思政课堂。如,充分用好《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一全景展现抗战历史的主题展览以及《我们的河山》《反人类暴行》等反映抗战军民英勇斗争的文艺作品等影视资源,并重点运用VR/AR、数字博物馆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情景教学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那一段段艰苦卓绝的抗战历史,激扬爱国情怀,增强忧患意识、斗争精神和必胜信念。二是融入艺术载体,深化情感体验与价值认同。深入挖掘专业课程、艺术形式中的思政“融点”,将伟大抗战精神有机融入歌曲、舞蹈、朗诵、情景剧等艺术创作与表演中,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沉浸式艺术实践,帮助学生深化对伟大抗战精神的理解和认同,从党史信仰中汲取奋进力量。

深化实践育人,延伸伟大抗战精神内化践行的“广阔触角”。伟大抗战精神淬炼于烽火硝烟,而新时代青年成长于和平岁月。这种时空距离感决定了实践教学既是思政育人的重要抓手,又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环节。组织实地参观,带领学生走进抗战纪念场馆、主题展厅等,借实物实景对伟大抗战精神的具象化呈现,引导学生在沉浸式参观中深化理解。开展宣讲研究实践,组织学生开展抗战精神宣讲、主题研究等活动,鼓励其通过访谈抗战老兵、收集和整理地方红色资源等方式,变“被动聆听”为“主动探寻”,在思想碰撞中汲取奋进伟力。

从历史深处厘清精神之源,于时代浪潮中锚定价值坐标,在知行合一中拓展育人路径。通过这三方面的协同发力,激励新时代青年学生自觉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实现民族复兴的青春奋斗之中,把自身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命运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赓续红色血脉,树立强国有我的远大志向,做一个堂堂正正、光荣自豪的中国人,勇担民族复兴的时代大任。

刘畅(作者为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副教授;本文系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经验研究”〈项目编号:24DJD003〉研究成果)

责编:笪颖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