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江东时评|读懂“村奖学金”的乡情善意

最近,睢宁县邱集镇19个村(社区)为即将升入高校的“准大学生”,颁发了奖学金。其中,仝海村已连续12年为本村99名学子颁发了奖学金。这份从村级集体经济中挤出的奖励,数额或许不算惊人,但背后散发的浓浓善意,藏着乡村对教育最朴素的珍视、对学子最真挚的期许。

“村奖学金”的善意,首先是“不让一个孩子因困难却步”的关怀。一些地方尤其经济还不够发达的农村,不少家庭,孩子上大学的学费、路费是笔不小的负担。村里拿出的两三千元奖学金,虽不是巨款,却能精准解决新生的燃眉之急。这种体谅,源于村干部对本村孩子处境的熟稔。这份奖励便像邻里间的“搭把手”,饱含“家门口的人都在为你高兴、为你助力”“看着你长大,盼着你走好”的实在。

“村奖学金”的善意,是为乡村种下“读书有用”的信念。在一些农村地区,“读书无用论”仍有市场,有的孩子早早辍学打工,认为“不如早点挣钱实在”。“村奖学金”恰恰用最直接的方式,激励学生努力读书、上大学。有的村还敲锣打鼓将奖学金送上门,邻里围在门口道喜,这种仪式感,就是告诉所有孩子,好好读书就能获得尊重,走出更宽的路;告诉所有家长,培养孩子读书不是“亏本的投入”,而是能让整个村子都骄傲的事。

“村奖学金”更大的善意,藏着乡村对“人才回流”的默默期许。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在懂乡村、爱乡村的人。颁发奖学金时,村干部或许没说过“盼你们回来建设家乡”的豪言,但当学子接过村里的奖学金时,感受到的不仅是当下的支持,还有一份“与家乡相连”的情感羁绊。这份羁绊,或许会成为多年后他们选择返乡创业、参与乡村治理的“伏笔”。从近几年来的情况来看,越来越多邱集籍学子毕业后选择返乡创业、就业,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其中,2021年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的王中涛,主动放弃城市工作机会,返村创办了淘宝家具厂,在他的带动下,仝海村淘宝家具厂发展至近百家,带动500余人就业。

村奖学金”,虽然没有华丽的包装,却满是乡土社会的真诚,是乡村对知识的尊重、对人才的渴求。它提醒我们,乡村对教育的重视,未必需要轰轰烈烈的工程,有时只是一份“把钱花在孩子身上”的决心。这份善意,是乡村的“教育微光”,汇聚起来,便能照亮更多农村孩子的求学路,照亮乡村振兴的美好未来。

(孟亚生)

责编:苏群超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