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智库/智库观察 > 正文
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馆长薛莲:让抗日航空英烈革命精神永驻苍穹

【编者按】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江苏作为华中敌后抗战的主战场,拥有众多承载着厚重历史的纪念场馆与遗址。这些场馆和遗址既是革命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深化红色文化研究的重要载体。为更好地铭记抗战历史,传承红色文化,新华日报社新华传媒智库联合雨花台红色文化研究院,共同开展“解码烽火印记 传承红色文化——对话江苏抗战纪念场馆负责人”智库调研行活动,旨在以史励志,为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继续开展好思想政治教育、赓续好党的红色血脉贡献智库力量。

去年清明节前夕,南京钟山风景区官网发布了一份沉甸甸的名录——1468名中国籍抗日航空英烈的姓名、籍贯、生卒年月等珍贵信息首次完整呈现。同年9月3日,2590名美国籍抗日航空英烈名录庄严揭晓;236名苏联籍抗日航空英烈名录也于当年11月22日公布。“清明节是我们祭奠先烈的日子,9月3日是抗战胜利纪念日,11月22日则是苏联志愿航空队在南京上空打响援华首战的日子。”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馆长薛莲告诉记者,挑选这样的日期公布名录,旨在让英烈的名字与这些特殊时刻产生“共振”。

多年来,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秉持“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 珍爱和平 开创未来”的理念,致力于将这段气壮山河的历史更准确、更丰富、更生动地呈现给世人。如今,这段以鲜血和生命铸就的抗战史诗,正化作激励新时代中华儿女砥砺前行的精神火炬,照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

“走出去”寻访英烈足迹,“请进来”共写英烈篇章

1940年7月16日上午,空军飞行员丁寿康在重庆白市驿机场的宿舍里,正在给远在泰国的叔父丁季平写信。突然,刺耳的空袭警报划破长空。丁寿康来不及将刚写完的家书装进信封,立即冲向停机坪,驾机升空迎敌。敌机很快被击退,战友们陆续返航,却唯独不见丁寿康。直到夜幕降临,战友们等来的却是他壮烈牺牲的噩耗。采访中,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工作人员窦若琪向记者讲述了这段“笔墨未干即上战场”的感人故事。这段珍贵记忆,正是纪念馆在“走出去”寻访过程中发掘的。经过与丁寿康亲属的深入交流,烈士家属最终将47封家书和3封战友来信无偿捐赠给纪念馆。

近年来,纪念馆专门组织的“飞鹰·航线”史料寻访团,足迹遍布广州、深圳、福州、宜兴、宿州、武汉、重庆、上海、北京等国内城市,以及俄罗斯莫斯科、美国洛杉矶等地,拜访英烈亲属、抗战老兵,开展抢救性口述史征集工作。一段段尘封的历史被重新唤醒,一个个模糊的面容逐渐变得清晰。

在积极“走出去”的同时,纪念馆也将“请进来”作为重要途径,让更多历史见证者参与历史挖掘与传承。2024年清明节,首次公布1468名中国籍抗日航空英烈名录后,纪念馆立即开展信息征集工作。通过持续宣传,越来越多的英烈亲属和社会人士主动提供线索。今年4月,纪念馆正式发布第二批中国籍抗日航空英烈信息勘误补刻名单,中国籍抗日航空英烈增至1470名。5月,首次公布18位苏联籍抗日航空英烈更新信息,修正原有记载偏差,并增补了包括姓名拼写、生卒时间、军衔、岗位等关键史料。在这里,历史的碎片被精心拼接,英烈的故事得以生动传颂,而跨越时空的伟大抗战精神,在双向奔赴的传承中生生不息。

“微课堂”活化历史记忆,“云平台”跨越时空界限

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由航空烈士公墓、抗日航空烈士纪念碑、纪念展馆三部分组成。航空烈士公墓始建于1932年,是国内首座安葬、纪念抗日航空烈士的公墓。1995年,南京市在公墓区建成了抗日航空烈士纪念碑。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2009年纪念馆正式建成开馆。“如何让这些抗日航空英烈的故事穿越时空、直抵人心?这是纪念馆团队始终探索的课题。”薛莲说。

“红色飞鹰”主题教育宣讲团,正是纪念馆为传承英烈故事与伟大抗战精神而进行的创新实践。“我们要让每一段历史都找到最打动人心的讲述方式。”薛莲介绍,宣讲团除了着力提升宣讲技能,还创新推出“分众化”教育模式,为不同群体量身定制“微课堂”。目前,纪念馆已开发出涵盖抗战史、党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系列课程,借助情景再现、角色扮演等互动形式,让历史从书本中“走”出来。

对于无法亲临现场的观众,纪念馆打造了“云课堂”沉浸式体验。“我们会以直播方式,带领观众‘云瞻仰’文物、‘云祭拜’烈士,让观众得以真切凝视纪念碑上的每一个名字、家书上的每一处笔迹。”窦若琪表示,“线上观摩后,宣讲人员将对这些文物进行深度解读,这种‘云端对话’打破了时空界限。”

为提升历史传播力与感染力,纪念馆依托珍贵馆藏,携手南京市档案馆联合策划推出微视频《跨越时空的书信》,鲜活重现抗日航空英烈陈怀民勇撞敌机的壮举,及其妹陈难呼唤“正义与和平”的泣血往事,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在薛莲看来,历史教育既要精准更需动人,力求将抗战航空史从冰冷的文字转化为有温度的故事,从黑白影像书写成永不褪色的精神画卷,重铸不朽的英烈传奇。

“建联盟”共书抗战历史,“新科技”传承英烈精神

“将抗日战争空战这段历史单独编撰成书,是我们一直以来的心愿。”薛莲表示。由于抗战时期中国空军尚处初创阶段,加之战乱导致史料散落在各地,这段历史长期缺乏系统性研究。“虽然空战在抗战全局中占比不大,但其历史意义重大,特别是与当代中国空军发展历程相结合来看,更具特殊价值。”

经过多年努力,纪念馆已初步梳理出抗战空战史的基本框架。“目前我们已经搭建起历史脉络的主体架构,就像一棵大树有了主干和枝干,现在需要补充的是枝叶细节。”薛莲介绍,这些细节的考证工作需要大量实地走访和史料核实,仅靠单个机构难以完成。

为让这段历史更为丰富、更成体系,6月20日,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发起举办首届“抗日航空纪念场馆联席会议”,来自全国各地的12家抗日航空类纪念地、纪念场馆代表齐聚于此,围绕“铭记历史 缅怀英烈 珍爱和平 开创未来——新时代抗日空战记忆的书写与传承”主题展开深入研讨。同时,与会代表共同发起成立“抗日空战历史研究与合作联盟”,计划在传承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守护抗战历史档案、开展专题研究等领域开展合作,推动国内抗日空战史研究突破地域界限,拓展国际视野。

除了传统的研究方式,薛莲还怀揣着一个科技梦想:“我常常想象这样一幕:烈士后人站在纪念馆里,通过全息影像与亲人‘重逢’,聆听AI还原的烈士亲口诵读当年的家书——这样的技术不仅能还原历史,更能温暖人心。”薛莲表示,技术的温度在于打通过去与现在,要让历史“活”在数据里,更要让它真正“活”在人们心中。

新华传媒智库记者 廖健伟

责编:王男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