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台儿庄古城斑驳的城墙上,少年指尖划过深深的弹孔凹痕,仿佛触及1938年血战的余温;于白洋淀芦苇荡的仿制木船上,学生们屏息凝神,重演雁翎队水上伏击的惊心动魄;在太行山八路军兵工厂旧址,年轻手掌轻抚锈迹斑斑的车床,感受铁器上凝聚的奋斗岁月。如今,抗战遗址不再仅是沉默的地标,更成为当代青少年感知民族记忆的“时空隧道”。
遗址本体:历史记忆的原真载体与叙事空间
抗战遗址作为民族苦难与抗争的物质见证,其教育价值无可替代,空间叙事效能远非文本所能比拟。物理实存唤醒情感共鸣。延安窑洞的简陋逼仄、卢沟桥石狮的沧桑斑驳、南京保卫战堡垒的坚固厚重,其材质、尺度与痕迹本身就在无声诉说历史的沉重与抗争的坚韧。置身其中,抽象的历史瞬间变得具象,激发人们深切的情感共振。空间场景强化历史认知。地道战的曲折幽深、战场地形的险峻复杂,直观呈现了历史事件发生的逻辑与条件。这种空间体验让书本上的战略智慧与生存哲学变得立体鲜活。
作为国家民族集体记忆的“锚点”,抗战遗址是连接个体学习体验与国家宏大叙事的关键。在此开展研学,为红色基因传承提供了坚实的时空载体。
沉浸体验:红色基因的感知路径与内化机制
沉浸式研学通过多元互动体验,激活多重感官,构建从认知到认同的深化路径。通过情境模拟实现身份转换。在冀中地道战遗址弯腰穿行,能亲身体验军民在狭窄潮湿空间中的战斗与生存智慧;在西南联大旧址模拟“跑警报”,可感受烽火中弦歌不辍的坚守。角色扮演让学生从“旁观者”变为“经历者”,在特定情境中激发共情与深度思考。通过文物对话能触摸历史细节。学生可近距离观察抗战文物:一枚生锈的弹壳诉说战斗的惨烈,一盏熏黑的油灯映照着挑灯夜战的坚持,一封泛黄的家书承载着铁骨柔情。这些“历史的碎片”,传递着教科书无法言说的微观历史与个体生命温度。任务驱动促成探究学习。结合遗址设计探究任务,在平型关战场测绘地形、分析敌我态势,推演制胜关键;在重庆抗战遗址群依据线索寻找防空洞位置,理解“愈炸愈强”的精神内核。任务驱动促使学生主动收集信息、分析推理,在解决问题中内化历史知识。仪式体验升华情感认同。在庄严肃穆的烈士陵园或纪念碑前,献花、诵读祭文、重温誓词等仪式,极大强化了场所的精神属性。仪式感引导学生在静默与致敬中,将英雄主义与爱国情怀升华为内心坚定的价值认同。
价值转化:从历史感知到精神传承的实践逻辑
沉浸式研学的核心价值,在于通过深度感知实现红色基因的有效代际传递,最终完成从认知到行动的价值转化。从“知道”到“懂得”,是认知的跃升。触摸冰冷的弹孔,方知“血肉长城”的悲壮;体验“小米加步枪”的简陋,方懂胜利的卓绝。沉浸式体验将抽象的历史结论转化为具身的生命体悟,完成从认知到情感认同再到价值内化的转变。从“感动”到“行动”,是精神的落地。在遗址情境中激发的热血与思考,经由深度反思与导师引导,可转化为现实驱动力。参观八路军办事处后探讨“当代青年的责任”,重走抗战文化路线后思考“何为奉献与担当”,让历史精神照进现实选择。从“个体”到“共同体”,是认同的升华。在共同完成沉浸任务、分享体验感悟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习历史,更在团队协作与情感共鸣中强化对民族、国家的归属感与认同感。
实现上述价值转化,需构建系统推进机制:强化文旅、教育、文物部门的顶层协同,科学规划研学路线与课程体系,建立专业导师培训认证机制;深挖各遗址独特历史内涵,定制差异化沉浸式活动,避免同质化;在保护真实性前提下审慎运用科技手段,增强交互性而不冲淡历史厚重;建立过程性与结果性结合的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知识、情感、价值、行为的真实变化;推动学校、家庭、社会共建,将研学融入思政教育,引导反思深化,营造铭记历史的社会氛围。
抗战遗址是凝固的民族记忆,是永不熄灭的精神火炬。沉浸式研学让青少年得以“触摸”历史的真实肌理,感受其滚烫的温度。我们当以敬畏守护这些“历史的课堂”,以创新激活其教育伟力,让穿越烽火的红色基因在沉浸式体验的沃土中深植于年轻心灵,绽放出属于新时代的璀璨光芒,照亮民族复兴的壮阔航程。
邓美华(作者系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