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并就如何理解党史进行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这些论述丰富了具体的、历史的辩证分析方法,以推进党史学以致用、资政育人为落脚点,成为我们学习和研究党史的根本遵循。作为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环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着培根铸魂、铸牢大学生理想信念的重任,它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青年大学生对党史的根本立场和观点,决定着他们能否成为党的优良传统的忠实继承者和红色江山的坚定捍卫者。为了进一步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筑牢意识形态防线,当务之急就要加速推进正确党史观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这需要我们在以下若干领域重点发力。
推进正确党史观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
课堂教学作为最传统的授课模式,如今依然是高校教师培养大学生正确党史观的主要平台。
在教学内容上,教师们应当努力推动正确党史观和现有知识有机结合。除了具体史实的讲解,还应当教导学生具备从历史的广维度、宽领域领悟深层历史规律的能力,而非孤立地、割裂地只关注历史的细枝末节,要让他们学会用大历史观来分析、解决问题,例如将党史放在五千年文明史的大背景下,来探究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如何引领中华民族走向复兴。让他们学会具体地、历史地、辩证地来对待历史人物和事件,即唯物史观的研究方法。在加强正面引导的同时,对学生进行负面警示同样不可或缺。更为重要的是,要让他们认识到,学习党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赓续优良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做到学以致用。
在教学方法上,如今某些教师依然采取满堂灌的传统模式,机械地罗列理论教条,导致内容生硬枯燥、效果欠佳。教师们应着力避免教条式的直接理论灌输,而是要注重教学方式和方法的创新,建议采用“案例导入—理论阐释—实践验证”的三阶段教学法,或结合时政热点,借助多媒体技术,或者纪录片放映等形式。当然也可以引入课堂抢答、主题讨论或者辩论会等别开生面的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将正确党史观融入原有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正确党史观的科学方法论,让他们自觉构筑起警惕非科学历史思潮的思想防线。
推进正确党史观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
虽然课堂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党史观的主阵地,但课堂学时非常有限。近年来,实践教学越来越成为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它能够让学生加强对课堂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主动探求真知、做到将理论化为实践,能够大幅度提升教学成效。
如今许多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环节同新兴技术融合不足,较少涉及对学生正确党史观的引导,对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调动力有待加强。针对这些问题,各高校要加强对以正确党史观为导向的实践教学的扶持力度,加强政策倾斜和资金保障,重点开发具有强互动性、高沉浸感的创新实践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深度参与,能够身临其境、更加近距离地触摸和感知正确党史观的强大理论伟力。
实践教学的方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除了现场考察、主题演讲和展板制作等传统形式之外,也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或者具有深度还原功能、能够让学生们如同回到历史现场的VR沉浸式实践教学创新平台,以及当前非常流行的人工智能技术,增强实践教学的趣味性。通过趣味化教学激发内生学习动力。但实践教学需要和理论教学进行有效衔接,避免理论和实践“两张皮”情况的出现,主要是指实践教学和课堂知识要在历史导向和价值认同上保持高度一致,两种教学模式要互相照应、互相扶持,具有高度的关联性,而绝不能是孤立的、割裂的。只有两者高效协同、优势互补地双向奔赴,才能推动党史观教育取得更为丰硕的成果。
通过改进考评机制助推正确党史观宣传
解决党史观问题是提高思政教学成效的关键一步。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需要将正确党史观教学的权重和成效,纳入对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总体评价体系中去。对党史观的践行、普及工作进行量化考核,将得分纳入工作绩效考核指标内,然后通过试点和反馈,促进考核制度不断完善和成熟。从顶层设计的维度,形成一整套评价和考核党史观教育成效的刚性制度和长效机制。
推动正确党史观在高校的宣传和弘扬,不能缺少学生的配合。通过对学生的党史观认知程度进行测试和评估,不仅能够鞭策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还能够及时发现党史观教学的突出问题。这种考核建议选取某些青年更加易于接受的方式,例如在线问卷调查,或者开卷考试等都较为适合。但以上所有考评机制绝不能流于形式,而是要真正发挥制度效力,促进党史观宣传工作提质增效。
推动正确党史观和高校思政教育相结合,绝非仅依靠马克思主义学院就能完成,还需要从全校层面加强政策倾斜和支持力度。各学院加强配合、协同联动。广大高校教师要立足教学实践,秉持务实作风,坚持守正创新,保持战略定力和持之以恒精神,切实将正确党史观宣传工作作为一项伟大使命来为之奋斗。将培养青少年乃至全社会对正确党史观的坚定信念作为一项伟大事业一代代继承和发扬下去。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进程,筑牢青年学生的思想防线,促使他们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和红色基因的忠实传承者。
任云飞 赖继年(作者为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南京工业大学基地研究员;本文系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课题——“习近平关于正确党史观的科学内涵及重大意义研究”〈21DJD002〉、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课题“新时代红色文化融入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GKT24_C025〉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