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智库 > 正文
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深度融入高职思政课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征程中凝结而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内蕴强大的精神伟力和丰富的资政育人资源。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有机融入高职思政课,既是推动高职思政课守正创新、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的题中应有之义。

多元协同,打造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高职思政课的育人共同体。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一方面,建强思政课专任教师队伍,发挥育人主导作用。通过理论学习、专题培训等形式,构建思政课教师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深度认知框架,提升思政课教师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转化为教学体系的教学能力,为思政课提供丰富且鲜活的育人资源,实现从理论认知到教学实践的有效衔接,筑牢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高职思政课的根基。另一方面,建好思政课兼职师资队伍,发挥好育人协同作用。通过建章立制构建常态化合作机制,整合辅导员、实践基地导师和校企合作导师等多元育人主体,让其有效参与到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高职思政课的育人过程中,发挥各主体的比较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协同辅导员开展以弘扬劳动精神为主题的校园活动,让实践基地导师参与到集体备课、现场教学、学生评价等环节,联动企业导师,在校企合作践行工匠精神。通过多元主体的协同实践,深化学生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理论认同,进而促进情感升华,实现价值内化与行为外化的统一。

把准原则,增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高职思政课的育人实效。在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高职思政课过程中,为更好实现铸魂育人的目标,应把握系统性、差异性和实践性三大原则。一方面,坚持系统性原则,构建多元、立体化教学体系,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首先,以思政主课堂为主渠道,讲深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深挖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与高职思政课的契合点,构建系统化的教学内容,引领学生深刻把握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科学内涵、精髓要义、实践要求和时代价值,夯实理论认同。其次,打造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为主题的校园特色文化,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通过开展劳模精神专题讲座、征文比赛、思辨性辩论赛等活动,营造沉浸式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文化氛围。再次,构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深度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精神谱系元素,将工匠精神、创新精神等育人资源有机融入专业课程,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另一方面坚持差异性原则,提升育人精准度。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具有鲜明的专业指向性。在精神谱系融入过程中,需构建差异化育人模式。深入分析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精神谱系的契合点,为不同专业学生定制差异化教学内容与实践方案。通过开发专业特色思政案例库、设计个性化实践项目,实现精神谱系教育与专业技能培养的深度融合,提升育人精准度,培育兼具职业素养与精神品格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最后,把准实践性原则,实现知行合一。实践性是思政课教学的本质要求,要用好社会大课堂,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衔接。依托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红色实践教学基地等实践平台,引导学生在志愿服务、实地调研中感悟精神谱系蕴含的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组织学生开展社区服务、专业技能志愿服务等活动,推动精神谱系教育与职业技能实践深度融合,使学生在躬身实践中深化价值认同,实现从理论认知到行为自觉的转化,达成知行合一的育人目标。

数字赋能,推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高职思政课的守正创新。在教育数字化转型大背景下,数字技术正在重塑高职思政课育人范式。应充分利用数字技术丰富育人资源,创新教学方法,完善教学评价,切实增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高职思政课的育人实效。一方面,充分利用数字化手段,实现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育人资源数字化转化。在数字技术助力下,推动育人资源从符号化静态文本向多模态动态知识图谱演进,为学生提供多元、动态化的海量教学资源,借助智能推荐算法,构建起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的资源生态系统,实现教育供给侧的精准化匹配。另一方面,数字赋能教学模式创新。依托智慧教学平台开展翻转课堂与云端协作学习,激活学生主体性认知建构。运用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等沉浸式技术,构建具身化学习情境,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所蕴含的精髓要义具象化、可视化,使学生在虚拟仿真实践中完成对精神谱系认知的具身化转化。最后,数字化赋能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高职思政课的教学评价。依托数字化平台,将学生课前、课中、课后的学习数据进行全程采集,运用大数据可视化技术,动态、全程、精准化把握学生状态,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过程性评价。同时,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既克服了传统评价的片面性弊端,又契合增值性评价理论要求,为培养兼具专业技能与政治素养的新时代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科学评价支撑。

张洪芝(作者单位:重庆工商职业学院;本文系2023年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项目“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融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路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3SKSZ066〉)

责编:胡悦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