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智库/智库观察 > 正文
用江苏红色文化资源丰富新时代美育内涵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创造积累的先进文化,蕴含着指引我们党和人民增强信仰、信念、信心,战胜一切强敌、克服一切困难、夺取一切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2024年3月1日,《江苏省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条例》正式施行,这一条例的实施对进一步用好用活红色文化资源、培养拥有“四个自信”的新时代人才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江苏红色文化资源所蕴含的崇高美、悲壮美、力量美,为高校美育提供了宝贵的审美素材,将江苏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美育,将是一条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创新路径,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丰富新时代美育内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注入了鲜活的文化力量。

聚焦课程建设,夯实红色美育的主阵地。高校要将江苏红色文化全面融入美育课程体系,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作用。组建高水平教材编写队伍,整合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将其转化为教材内容,充实课程案例库与素材库建设。在开设的美育必修课或选修课中,应增加江苏红色文化专题内容,课程设计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有美术、舞蹈、音乐等红色艺术作品鉴赏,也有周恩来精神、新四军铁军精神、淮海战役精神等革命精神的解读,多维度探究江苏红色文化资源的历史语境、文化意蕴与艺术再现手段。此外,还要创新教学方法,改变传统“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模式,采用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在思想碰撞中深化对江苏红色文化内核的认知与认同。

强化队伍建设,培育文化传承的主力军。建设一支对江苏红色文化资源有深刻认识和了解的师资队伍,是推进江苏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美育的关键所在。一方面,高校应注重提升美育工作者的红色文化修养,常态化组织教师参与红色文化专题培训及学术研讨,增强美育工作者对江苏红色文化资源的全面了解。另一方面,应借助兼具红色文化研究背景与跨学科视野的专业人才力量充实美育师资队伍,成立“红色美育导师工作室”,开发跨学科红色美育课程、指导学生红色主题艺术创作、开展红色文化学术研究;设立红色美育专项研究课题,重点支持江苏红色文化与美育融合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形成具有江苏特色的红色美育理论体系与实践范式。

拓展实践活动,丰富红色美育的体验场。实践是将江苏红色资源融入高校美育的重要环节。高校应加强校地合作,共建优质美育基地,构建“政—校—馆”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机制,形成资源互通、优势互补、成果共享的红色美育新格局。开展红色主题艺术创作实践,组织学生前往新四军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进行沉浸式研学,并邀请专业人员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场馆的建筑风格、空间布局、文物陈列设计,将革命场馆的历史场景与英雄事迹进行艺术转化,以绘画、摄影、文学创作等形式实现红色文化的艺术创造和审美表达。建立红色文化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组织学生志愿者走进社区、中小学,传播江苏红色文化,开展红色故事宣讲、红色艺术展演等活动,在服务实践过程中,深化青年学生的红色文化认同与使命担当。

营造美育氛围,增强红色文化的浸润力。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应大力营造以江苏红色文化资源为基石的沉浸式校园文化氛围。首先,要系统规划校园空间布局,打造集教育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的红色文化景观群。如设计主题鲜明的红色文化长廊,创作反映江苏革命历程的主题雕塑,设置具有地域特色的红色文化标识等,使校园环境成为红色精神传承的立体教科书。其次,应举办各类红色文化活动,以五四青年节、建党节、国庆节等重大节庆日为契机,开展红色经典文艺作品展演、革命历史情景剧创作等活动,培育一批具有专业水准的红色文化学生社团参与到江苏红色文化的研究阐释、红色艺术的创作与传播中,形成“人人参与、时时感悟”的红色文化育人氛围。再次,培育红色文化精品,深挖江苏革命历史中的红色人物和故事,打造兼具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文艺精品,将革命历史中的精神力量转化为生动的美育素材,让师生在美的熏陶和情感共鸣中厚植家国情怀。

融合信息技术,创新红色美育的新样式。高校应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促进5G、人工智能、VR、AR等科技手段为红色文化融入美育赋能。一方面要建好用好江苏红色文化数字资源库,整合革命遗址VR全景、历史影像资料、红色艺术作品等数字化内容,搭建数字化共享平台,为学生打造可交互、沉浸式的学习环境。另一方面要创新江苏红色美育传播形式,依托学校官微、微博、抖音、B站等新媒体平台,打造全媒体传播矩阵,通过动画解说、情景再现等年轻化表达方式,定期发布以江苏红色文化为主题的艺术内容,增强红色文化吸引力。师生还可运用数字媒体技术开发红色文化AR互动绘本、革命历史主题动画短片等创新作品,让江苏丰富的红色资源在数字化转化中焕发新的生命力,实现红色文化的创造性传承和创新性发展。

江苏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美育的探索实践,是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创新举措。通过多措并举的融入形式,使青年学生在艺术熏陶中传承革命精神,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宝贵的精神滋养。

宁伟男(作者单位: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本文系2023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思政专项“大思政课视域下职业本科院校音乐类学生社团建设路径研究”〈2023SJSZ0221〉阶段性成果)

责编:廖健伟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