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智库/智库观察 > 正文
茅山新四军纪念馆馆长孙志军:让“苏南堡垒”的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生生不息

【编者按】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江苏作为华中敌后抗战的主战场,拥有众多承载着厚重历史的纪念场馆与遗址。这些场馆和遗址既是革命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深化红色文化研究的重要载体。为更好地铭记抗战历史,传承红色文化,新华日报社新华传媒智库联合雨花台红色文化研究院,共同开展“解码烽火印记 传承红色文化——对话江苏抗战纪念场馆负责人”智库调研行活动,旨在以史励志,为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继续开展好思想政治教育、赓续好党的红色血脉贡献智库力量。

作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红色文化地标,坐落于江苏句容茅山风景区的茅山新四军纪念馆,自1985年建馆以来历经五次扩建升级,已成为系统展现苏南抗日根据地历史的专题性纪念馆。这里不仅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更是长三角地区传承红色基因、推动文旅融合的重要“堡垒”。为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内涵、讲好新四军抗战故事,让更多人读懂苏南抗日根据地的历史价值与精神传承,记者专访了茅山新四军纪念馆馆长孙志军。

红色地标:“微观叙事”确保历史真实性

1938年2月15日,毛泽东电示项英、陈毅:“在江苏境内的茅山山脉,即以溧阳、溧水地区为中心,向着南京、镇江、丹阳、金坛、宜兴、长兴、广德线上之敌作战,必能建立根据地,扩大四军基础。”当年5月,新四军先遣支队、第一支队、第二支队先后进入茅山地区,到1938年底基本建成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在此,新四军开展轰轰烈烈的抗日游击战争,发起韦岗战斗、新丰战斗、句容战斗、珥陵战斗、东湾战斗和贺甲战斗等著名战斗,不断袭击、消耗和牵制敌人,歼灭日伪有生力量,在战略上有力地支持、配合和影响了全国的抗日斗争。

作为苏南抗日根据地历史的见证者,茅山新四军纪念馆通过对新四军东进苏南、开辟茅山抗日根据地、坚持敌后抗战等史实的全面梳理,构建起“苏南人民奋起抗击日本侵略军”“茅山抗日根据地的开辟”“新四军东进北上”“苏南抗日根据地的艰苦坚持”“苏南人民夺取抗日斗争的胜利”五大展区,辅以蜡像、雕塑等场景复原手段,让参观者直观感受陈毅、粟裕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光辉业绩。

“我们馆藏文物、史料1万余件(套),其中包括中共七大代表证(国家一级革命文物)等90件三级以上珍贵革命文物,背后都是鲜活的历史。”孙志军介绍,“比如馆里展陈的两张‘中共七大代表证’,纸张已泛黄,但上面的字迹仍清晰可见,它见证了持有者奔赴延安参会的惊险历程。这种‘微观叙事’既确保了历史真实性,又通过细节引发观众共鸣。”

“这把木制耙子,不仅是农具,更是军民同心的见证。”在茅山新四军纪念馆的展厅内,孙志军指着一件磨损的旧物,向记者讲述1943年的故事:当时新四军战士用稻草编鞋常刺伤脚,当地百姓便用耙子梳理布条加固鞋底,增加草鞋的舒适度与耐磨性。小小一把耙子,让“草鞋精神”在细节中鲜活。

文物唤醒:让历史有“筋骨”也有“温度”

“新时代,茅山新四军纪念馆这座红色地标焕发了新的生机,承担着三重使命。”孙志军说,首先是红色文化守护者,我们系统梳理史料、保护遗址,让历史不被遗忘;其次是红色教育践行者,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每年有数十万人次在这里接受精神洗礼;最后是文旅融合推动者。

为此,纪念馆组建课题组,走访镇江百余处抗战遗址,采访抗战老兵、战斗亲历者及民间见证人,采集口述史……孙志军说,“历史不是冰冷的文字,要让它‘活’起来,就得抢救‘活资料’、挖掘‘小故事’。因为有了这些‘活资料’,历史才能从文献变成‘可触摸的记忆’。”

文物征集同样不松懈。“每年我们至少征集200件(套)文物、史料,涵盖武器、文献、生活用品等类别,去年还完成了馆藏文物全面盘库建档。”目前,纪念馆坚持“以物说史、以情动人”,通过“文物+故事”的叙事方式,让历史既有“筋骨”也有“温度”。正如前文提及的“耙子”,孙志军说:“在观众眼中,它或许只是件旧农具,但其实反映了抗战时期战士和百姓在艰苦中‘就地取材’的智慧,是‘军民鱼水情’的生动写照。”这些珍藏让历史细节不断丰富。

正是这样的细节,让历史有了温度。“不用刻意煽情,当参观者看到这些文物和史料,想到战士们如何在困境中乐观坚持,自然会产生共鸣。”孙志军说,“真实的力量最动人,这就是我们平衡‘历史真实性’与‘叙事感染力’的秘诀。”

守正创新:红色记忆的时代表达

“年轻人是红色文化传承的未来,我们必须用他们喜欢的方式‘说话’。”在平衡“历史严肃性”与“时代年轻化”的探索中,孙志军表示,纪念馆始终坚持“两个不动摇”:不动摇历史真实的底线,所有创新都基于严谨的史料考证;不动摇教育功能的本质,让技术与创意服务于精神传承。

纪念馆数字化展厅屏幕上,360度全景展示让观众仿佛置身现场。孙志军介绍,馆里打造了网上虚拟数字展览馆,还有“新四军廉洁思想文化史实展VR展”,点击量突破百万。除了线上展馆,纪念馆还联合摄制《韦岗伏击战》《风云江南》等纪录片,协助央视拍摄《军号之谜》等影视作品,让红色故事通过屏幕走进千家万户。

针对青少年,纪念馆打造了“沉浸式”教育矩阵。“每年暑期的‘茅山红色夏令营’已办了十五届,接待服务青少年数十万人次。孩子们穿军装、走战场、听故事,通过沉浸式体验让青少年在历史场景中厚植家国情怀。”孙志军拿出一组研学路线图,“‘跟着团长去打仗’路线串联韦岗伏击战战场、修械所遗址,学生们实地扮演‘小战士’,体验当年的战斗生活。”更深入的是馆校合作,“我们与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共建‘红绿融合’育人项目,把红色课程搬进高校课堂;与中小学合作开展‘清明读书会’,让思政教育从教室延伸到纪念馆。”

这些创新带来了显著成效:今年上半年接待游客79万人次,同比增长23.44%;43场未成年人研学活动覆盖20余所学校,6万余名师生参与其中。“但挑战也不小。”孙志军坦言,“观众审美在变,常规展览吸引力下降,我们正计划引入互动投影、AI讲解等新技术;资金和专业人才也待加强,不过我们有信心——用现代语言与科技激活历史记忆,让新四军精神在沉浸体验和情感共鸣中代代相传,这就是我们不变的核心理念。”

从木制耙子到VR战场,从纸质档案到沉浸式体验,茅山新四军纪念馆这座“苏南堡垒”,正以守护者的初心、创新者的智慧,让红色记忆跨越时空,在新时代焕发出直抵人心的力量。

新华传媒智库记者 乔 铃

责编:封颢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