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善用“大思政课”,提升思政教育成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是破解当前高校思政课建设难点的有效路径,也是高校思政教育守正创新的应有之义。高校要深刻把握“大思政课”的内涵与价值,推动思政课建设走深走实,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
把握“大思政课”核心要义
“大视野”。突破教材章节的界限,将课程内容与波澜壮阔的时代发展、气象万千的社会实践紧密相连。新时代的伟大变革、国家发展的宏伟蓝图、民族复兴的壮阔征程,都应是思政课最生动、最厚重的教科书。唯有如此,方能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融入时代洪流,深刻理解国家发展与个人命运的同频共振。“大课堂”。打破教室围墙的藩篱,将教学场域拓展至广阔社会天地。红色教育基地承载着精神血脉,乡村振兴一线展现着奋斗图景,科技创新前沿涌动着时代脉搏,社区治理实践体现着人民智慧。这些鲜活的“社会课堂”,是深化理论认知、砥砺意志品质、激发使命担当的沃土。“大师资”。完善思政课教师、校外专家学者、党政领导干部、先进模范人物、优秀企业家等多元参与、紧密联动的思政教育模式,汇聚育人合力,构建协同育人共同体。
拓展“大思政课”教学资源
挖掘红色资源。陕西红色资源丰富,革命遗址、纪念馆、博物馆等都是宝贵的资源,将其融入教育教学,能充实思政教育内涵。例如组织开展重走红色路线、宣讲红色故事、红色文化展览、红色主题文艺演出等,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深刻感悟并传承红色基因。例如,今年7月陕西省文物局、宣传部、教工委等八部门联合开展的“新时代青年延安行”革命文物融入“大思政课”社会实践活动,整合了西安至延安的10多处红色经典,让学生在重走延安路中沉浸式感受,思政教育效果斐然。
整合社会资源。社会大课堂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高校要积极整合社会资源,拓宽教学渠道,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加强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的合作,建立协同育人机制,共同推动思政课建设。邀请各行各业的先进模范人物走进校园、走进课堂,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分享其成长经历和奋斗故事,激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建立教学资源库。高校应对现有红色教育资源进行分类汇总,以便后续能够科学地将其融入思政教育工作中。创建专门的红色教育资源门户网站并设置详细目录导航;建设专门的思政课资源博物馆或展览馆等,负责分类保存思政教育资源。例如,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建立“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科普馆”,作为传承弘扬红色基因、开展思政理论教学的重要实践基地。此外,高校可与思政课实践基地达成合作机制,创建思政教育资源信息共享网站,便于师生及时获取教学、学习资源。
创新“大思政课”教学方法
善于运用情境教学法。情境最具有代入感,教师通过一定情境的创设,易于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在真实参与中达到知情意的统一。例如,在延安交际处,学生模拟刚到延安的进步青年,在受到热情招待的同时要立马投入秘密工作。通过系列任务的开展,学生不仅感悟到战斗时期严肃紧张的氛围,而且对延安精神有了更为透彻的领悟,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注重现场专题教学。现场专题教学是一种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方法,它通常在实际工作场景中进行,旨在提高学习者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马克思主义学院实践打造的“思政课教师现场教学+大学生理论团宣讲”的现场专题教学方式就很成功,调动了师生双方面的积极性,达到了双向奔赴的良好效果。
注重数字技术赋能。教学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动画等,丰富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借助在线教学平台,开展线上教学活动,打破时空限制,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开发虚拟仿真教学项目,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加强“大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
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要打造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自觉引导教师坚定理想信念,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定期开展思政课大练兵和实践研修,提升思政教师教学技能;鼓励教师探索适合教学的新方法、新模式,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优化兼职教师队伍构成。建立健全兼职教师制度,广泛聘请校外专家学者、党政领导干部、先进模范人物、优秀企业家等担任兼职思政课教师,充分发挥其专业优势和实践经验,活化思政课堂,拓展教学视野;加强对兼职教师的管理和培训并明确其职责和任务,提高其教学水平和质量;建立专兼职教师交流合作机制,促进专兼职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共同提高,形成育人合力。
善用“大思政课”,提升思政教育成效,是一项系统工程,需政府、学校、社会等各方协同发力,同向同行。我们要以开阔的视野拥抱时代、以开放的姿态融入社会、以创新的方法激活课堂,真正用好社会这部最丰富的教科书,汇聚起育人的磅礴伟力,让思政课真正成为青年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金课”,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注入不竭的源头活水。
杜晓霞(作者为陕西学前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本文系2024年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校级立项“‘大思政课’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的开发与运用”〈241204602114755〉研究性成果、2024年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第一批次立项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实践教学资源与平台建设〈230902201220637〉研究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