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文旅/文明实践 > 正文
“苏超”与“人才”相遇奇妙夜

当“苏超”与“人才”相遇,会擦出怎样的火花?8月30日晚,“苏超”第十轮泰州队主场对阵常州队,在兴化吾悦广场的“第二现场”,一场青年人才助威之夜拉开帷幕。

赛前,“人才星光大道”入场仪式成为全场焦点。在球迷和市民的掌声中,来自各行各业的近30名青年人才走上红毯。“这彰显了一座城市对青年人才的礼遇。”青年人才代表李文斌说,他们将与城市同呼吸、共成长。

“高层次人才在兴化领办或创办企业或全职到兴化企业就业的,最高可领多少购房券?”“市外应届毕业生来兴化求职,最多能获得多少面试应聘补贴?”……活动现场,兴化青年人才政策抢答活动引来众多参与者。

“青年人才是城市发展的动力所在、未来所向、希望所系。”兴化市委人才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近一年来,兴化通过实施人才工作“书记项目”,聚焦青年人才群体需求,打造青年人才服务矩阵,构建了安居保障、就业创业、技能培训、婚恋交友、文体活动等全链条青才服务体系。在兴化全域推进人才公寓、人才周转房建设,设立青年人才服务基地,深化拓展“泰有引力 兴好有你”人才品牌内涵,聚合人才工作合力,厚植人才发展生态,累计服务人才超1.5万人次,吸引6000余名青年人才来兴化创新创业,推动构筑“兴青年”集聚新高地。

“好球!”当看到泰州队率先进球时,来自昭阳湖初级中学的音乐老师穆金凤激动地喊了出来。老家连云港的她,在兴化早已安了家。“在兴化工作、生活都挺好。”穆金凤说,这座水乡城市不仅宜居,而且人文底蕴深厚,是一座让人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

青年因城市而聚,城市因青年而兴。兴化还积极探索构建专业人才精准化吸纳机制,针对“企业、乡村振兴、国企、教育卫生”四类人才,靶向制定“引育留用”举措,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责编:王琼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