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南京/资讯 > 正文
吴门书法大家的理论新篇——读言恭达《中国书法嬗变与思考》有感



近日,笔者拜读了吴门书法大家言恭达先生的新著《中国书法嬗变与思考》,受益匪浅。言先生以宏大的视角透视中国书法的历史、当下与未来,对中国书法作了一个全景式思考,所涉及的方面涵盖了中国书法创作、理论、教育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具备对中国书法时间性与空间性的双重解读,具有很高的站位与思辨力。全书分为六章,分别是:中国当代书法文化的历史变迁与本体转位、中国当代书法文化源流与质理解析、中国当代书法文化本体意识的确立、中国当代书法文化本体维度的构建、中国当代书法文化变革道路的探究、中国当代书法文化本体构建的时代意义。笔者认为,六个章节是一个思维严密的有机整体,从三个不同思考维度对中国书法做了全景式解读,构建了一个属于作者的思想堡垒,值得读者深入探究。下面试作具体分析:

一、立足当下的批判式思考

作为改革开放以来涌现的第一批书法家,四十多年来,言恭达先生经历了几乎所有中国书法的重大历史节点。难能可贵的是,言恭达先生跳出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局限性,对当下中国书法作了批判式思考,本书的第一、第二章就是这一思考的集中呈现。

第一章对当代中国书法呈现的历史变迁与本体转位作了理性分析,作者在本章开宗明义说:一个时代的书法,有一个时代的际遇。对待中国当代书法,就要对我们这个时代有足够的了解。作者以批判的思考角度,从专业领域和全民书法两个层次对中国书法诸多现象进行观察,描述了诸多出现的问题,讨论书法转型过程中出现的界域变迁和文化生态的转型问题,提出中国书法的现代转型重要课题。

而第二章则是回溯过往,把中国当代书法的际遇放置于三百年来书法流变的大势来观察,对中国书法理论和实践领域的传统与现代之间诸名题进行讨论。作者认为,中国当代书法的继承和创新,应该在清代、民国书法文脉的基础上予以继承和突破。在本章中,作者重点分析了清代以来碑学的激活、百余年来出土的古代书迹,以及近几十年来西方艺术理论和思潮的引进对书法的影响,从批判的视角勾勒了近三百年来书法发展的脉络,及其对中国当代书法发展所具有的意义和影响。

总体来说,言恭达先生用批判的眼光对当下书法诸多现象和问题作了论述,而非就事论事的一般叙述,从而让我们对中国当下书法有了一个理性的认识与思考。

二、立足本体的溯源式思考

面对纷繁复杂的理念与潮流,什么才是中国书法需要坚守的本体与底线?在对中国书法进行批判式思考之后,言恭达先生立足中国书法的本体意识和本体维度,拨开表象,揭示本质,运用溯源式思考方式,对中国书法的本体作了深度解析。第三和第四章因而成为本书的精髓所在。

第三章是对书法本体和作品本体的起源作理论阐述,厘清了中国书法以人为本、文质互生、固质耀文审美理念的确立过程;厘清了中国书法艺术本体论的内涵。并从生理条件、学习内容、书法活动、审美范畴四个层面进行论述。同时,对当下流行的笔墨本体论、形式主义论做出反思,提出——过分注重或强调笔墨形式,会导致中国书法文化在哲学和文化上的缺失,而要复归书写者和书写行为两大先导性本体。

第四章则是进一步从哲学角度阐释了中国书法本体维度。言恭达先生通过对古代书论和书法现象的细致分析,将中国书法本体分为道心本体、行为本体、形器本体三个层面,分别从书法艺术观念、艺术家及其创作行为、艺术作品三个角度展开,形成多方位全面论述的格局。作为学术著作,这是书法本体研究的时代创新点。在这章的论述中,作者关注于当下书法理论界对于书法形器层面的研究与实践,指出,书法研究和创作过分强调视觉性或可见的形式,会导致书法语言与价值的混乱。因此,作者十分强调道心本体和行为本体的重要性。其中,道心本体是中国书法玄妙之道的核心精神,是儒家、道家、禅宗文化在哲学、书法中的贯通,包括法道本心、中庸自然、趋时知变三个相互依存的关系;行为本体是主体实践的层面,包括游之态度、尽情显性、驻足日常三个层次。只有在道心本体与行为本体的基础上,书法的形器特征才会有所显现,这就是远绍古人、合乎时代情理的风神骨气的传达。

三、立足创变的前瞻式思考

无论是对于当下书法的批判性思考,还是对书法本体的溯源式思考,都应以对中国书法创变发展的思考作为目的。因此,言恭达先生在五、六两章就中国书法的理性变革发展做出分析,作为本书的一个前瞻式思考方向。

在第五章中,作者认为中国书法的理性发展道路,是本乎中国文化发展特质和理念价值的“守本”与“通变”。这一道路的基本理念和路径是以融古为根、以时变为的、以教育为先,分别对应书法艺术创变的内在逻辑、理性方向和制度基础,完成中国书法创变的时代任务。

在第六章,作者从融通与发扬中华美学精神、提升当代人文生活品味、创造时代文化艺术经典论述了当代书法通变的意义。作者认为,当代书法家要明确创变的理念,融古不忘耀今,学西终求融合,当代书法家还要有文化生态意识和生命意识,不断提升诗心与浪漫精神、灵悟之性和个体整体性的精神创造力。



总体来说,言恭达先生的《中国书法嬗变与思考》是当代书法理论研究的一个重大成果,其特征在于“瞻前顾后”(历史、当下与未来的时间性思考)与“东张西望”(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空间性思考)相结合,其严密的逻辑性以及细腻的论证让本书充满了理性力量,其复合型思考方式也为当代书法研究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但也有一点不能忽视,就是作者在理性之外所蕴含着的对中国书法深厚而朴素情感。言恭达先生在前言中说,作为当代中国书法的亲历者之一,他参与过多次大型展事的策划与举办,目睹了书法协会和团体的改革发展。四十年弹指一挥,许多同道者尽管都年逾古稀,但大家对书法仍念兹在兹。出于对中国书法深沉而真挚的热爱,言恭达先生在古稀之年完成了这样一本充满思辨而又丰厚的著作,其精神即足以让后学学习。这里,笔者引用该书最后一段文字作为本文的结尾:

可以说,人文学科的落寞,责任不在科学的炙手可热,而在于人文学者和艺术家的“背叛”——法国学者朱里安·本达( Julien Bande )认为,近代欧洲知识分子在物质文明冲击下放弃对真实、真理和正义追求的责任感,转而狂热投身现实政治和意识形态,利用政治热情,崇拜物力,崇尚成功,在“秩序”的名义下背叛了知识分子的职责。他对“知识分子”的定义是:“这个名字下出现的人们,他们的活动表现出他们是追求非实际的目的,为艺术、科学、形而上学的思索等而工作着,总之,他们为追求非世俗的财富而感到喜悦。”他们,其实就是哲学家、宗教家、艺术家、文学家、科学家等。在创造人类文明和尊严,塑造本达所说“正义、自由、科学、艺术、慈悲、和平之像”的进程中,艺术也应该重获往日的信心和热情,而不是继续甘守贫困。

作者:邵宁(常熟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责编:张梦喆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