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内蒙古草原的晨风轻拂过薛家湾小学的窗棂,新疆戈壁的骄阳正洒在一五团中学的操场上。两个相距千里的课堂里,青春与童真相遇,知识与希望交融,共同谱写着新时代红色支教的动人篇章——这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用青春火种点燃民族未来的信仰接力。

自信破土,声动北疆
“老师好!”
当这声清脆的问候在准格尔旗薛家湾小学的教室里响起,来自远方的支教老师知道,那些蜷缩在角落的羞涩目光,正在完成一场静默的蜕变。
精彩环节
挺直的脊梁,响亮的声音:
社交礼仪课上,孩子们学习握手的力量、主持的从容、朗读的清晰。每一个细微的调整,都在重塑表达。当结营仪式上,曾经低头绞着衣角的其其格挺直脊背,响亮地说出“我叫其其格,我来自内蒙古”时,自信的光芒破土而出。
从讷言到朗读,从方言到标准音:
蒙古族男孩巴特尔主动捧起课本,用日益清晰的普通话朗读《草原英雄小姐妹》。从腼腆讷言到主动表达,从方言呢喃到字正腔圆,这些变化如同春雨,浸润着民族交往交融的沃土。一声声标准的“谢谢老师”,是沟通世界的桥梁正在搭建的基石。
红心向党,梦想扎根
在广袤的新疆玛纳斯县,一五团中学的课堂里,团队成员付玉竹正用独特的方式,将宏大的家国情怀化作孩子们指尖可触、心中可感的生动图景。
互动交流
指尖塑红星,心间种信仰:
粘土课上,孩子们指尖诞生的不只是党徽与红星挂件,更是对红色基因的具象认知与认同。每一颗红星,都在具象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命题。
舌尖品中国,心怀大梦想:
《美食地理》课堂上,烤包子与西湖醋鱼共冶一炉。展开中国地图,孩子们的手指从天山划向长江,梦想随之飞翔:“老师,等我长大要带爷爷去看长城!”哈萨克族女孩阿依努尔指着戈壁滩上的光伏板,志向坚定:“我要当工程师,让沙漠变成灯海。”个人梦想正汇入国家发展的蓝图。
家访接力,精神传承:
家访路上,飘香的奶茶、晾晒的辣椒成为生动的课堂。当付玉竹讲述兵团老兵引水开荒的故事,维吾尔族爷爷郑重捧出泛黄的军功章:“娃娃,这块勋章上的红,和你教他们做的粘土红星,是同一个颜色啊!”三代人的手掌交叠在勋章上,完成了一次跨越时空的红色精神接力。
尽管相隔千里,薛家湾与玛纳斯的支教图景却奏响同一曲青春乐章。
当草原的孩子用普通话诵读红色经典,当边疆的少年将梦想绘入中国地图——文化认同与家国情怀,在两地课堂同频共振。
当支教者转身离开,真正的教育才刚刚开始:内蒙古高原的风记得那些挺直的脊背,天山脚下的红柳见证着破土的理想。

青春为笔,山河为卷
每一颗播向远方的种子
都在等待一场春风的浩荡
你是否听见,
那来自草原与戈壁的生命拔节声?
作者:东南大学经纬知行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