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子涵”成为过去式了?新学期花名册里藏着“中国式浪漫”

秋季开学,山东一小学的新生名单引发热议。“扶苏”“知潼”“邕熙”等充满古风韵味的名字跃入眼帘,网友们惊呼:“仿佛打开了《诗经》里的花名册”。与此同时,宁波、合肥等地的小学新生名单也呈现出相似趋势,曾经遍布每个班级的“子涵”“梓萱”等网红名字锐减,取而代之的是“清晏”“星遥”等兼具文化底蕴与独特审美的“中国式浪漫”。

图源 视觉中国

拥有多年教师工作经验的张老师回忆,几年前,她所带的一年级班级里,三个“子涵”同时举手回答问题。但如今的家长显然更注重个体表达。在安徽合肥,一位父亲为女儿取名“纫秋”,取自《离骚》“纫秋兰以为佩”,他解释:“希望她能像秋兰一样坚韧芬芳,而不是成为某个模板化的女主角”。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姓名印记”。在20世纪50—70年代,“建国”“建华”“国庆”等名字承载着对新中国诞生的纪念;80—90年代,“伟”“强”“静”“丽”等单字名成为主流,反映物质生活改善后对简洁、朴素审美的追求;2000年后,“子涵”“浩宇”等姓名成为爆款,这在近几年一些高校的大一新生大数据统计中可见一斑。

不想让孩子名字成为“爆款”,成为不少父母的新选择。不少人特意避开网红名字,甚至有人专门查阅古籍典故,只为给孩子取一个不重复又有内涵的名字。上海“90后”妈妈李女士给女儿取名“苏蘅”,取自《红楼梦》中的“蘅芜苑”,希望女儿能有独特的文化气质。近年来,各地公安机关陆续推出“重名查询”服务,家长只需在手机端输入拟取的名字,就能立即获取该姓名在当地的重复数量。这项便民服务意外地成为了姓名多样化的“助推器”。

值得注意的是,新一代父母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明显回升。《诗经》《楚辞》等古典文献成为取名的重要灵感来源。诸如“疏桐”,出自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知许”,出自李清照《永遇乐》“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邕熙”取自《汉书》“百姓邕熙,国家安宁”;这类充满诗意的名字层出不穷。

但同样需要注意的是,起名注重文化内涵,不代表等同于使用生僻字。在某小学,班主任李老师对着花名册发愁:“班里有个叫‘䶮’的学生,每次录入系统都显示乱码,家长还坚持说这是《易经》里的字”。这种现象反映出生僻字使用的矛盾:一方面,家长希望通过罕见字彰显文化独特性;另一方面,户籍、银行等系统的字库更新稍显滞后,导致实际生活中的诸多不便。对此,命名应在文化深度与实用性间寻找平衡。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程晓琳

责编:李睿哲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