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进一步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伟大抗战精神,传承永不熄灭的抗战精神火炬,即日起,交汇点新闻推出“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系列融媒报道,实地寻访抗战老兵,在口述中重温热血时刻与峥嵘岁月,以青春感悟致敬民族脊梁。
硝烟散尽,精神永存。英雄迟暮,荣光不朽。
8月,交汇点记者怀揣着无比崇敬的心情,走进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漕运镇抗战老兵李廷阶的家中,聆听他和战友的抗日战争故事,感受那段不平凡的峥嵘岁月。
“我叫李廷阶,今年99岁。”面对记者的采访镜头,李廷阶清楚地说。儿媳妇丁秀兰介绍,老人16岁时加入了当地第四联防队,即抗日游击队,跟随新四军四师打击日寇。解放战争时期,参加过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1950年奔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时不幸被炮弹炸伤,听力受损。虽年事已高,表达力和听力都大不如前,但回忆起曾经的抗战经历,李廷阶说得铿锵有力。

时光回溯到1942年,驻扎在徐州等地的日伪军出动万余兵力,在飞机、坦克、汽艇配合下,分进合击、长驱直入,对淮北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那时候人可怜啊!日本兵杀人不眨眼。四五岁的小孩用刺刀刺死,尸体在刺刀上溜着玩。他们有汽艇,行军路上就停下来,到老百姓家里抢牛抢鸡鸭,杀了吃。如果没有东西抢,就把房子烧了,这些都是当时日本兵做的事情。”说到此处,老人喉咙有些哽咽,眼睛里泛起泪光。
停顿片刻后,他告诉记者,游击队的任务之一就是炸毁敌人的小汽艇。“有一次,我们趁日本兵不在,偷偷到汽艇上搞破坏,把他们的汽艇炸飞了,哈哈哈!”百岁老人回忆起这件事,高兴得像个孩子。
在抗日游击战中,李廷阶担任通信兵。那时的敌后战场,没有现代通信设备,一条情报的传递,往往关乎整支队伍的生死。以前,李廷阶在传递消息时用破草帽戴在头上压得低低的,篮子里装上半块发硬的饼,把消息送到目的地时,双脚都磨出了水泡。
战争岁月里,生活的艰难可以克服,而亲眼目睹战友在身边牺牲是心中最大的痛。有一次,敌人在运河边架起大炮,李廷阶和战友隐蔽在河对岸,结果一发炮弹打过来,战友被弹片击中了。看着不久前还一起说笑的战友就牺牲在眼前,李廷阶的心里非常难过。丁秀兰说,“当年的战友有的早已在战场上牺牲,有的最近几年陆陆续续走了。他很想念他们。我看过他战友的两张照片,被他用纸包了好几层收起来,早几年没事就拿出来看看。”

和战友照片一样珍贵的还有纪念章。“这是渡江胜利纪念章!这是淮海战役纪念章!” 李廷阶反复抚摸着纪念章,一字一句说得清清楚楚。丁秀兰表示老人的视力虽已看不见纪念章上的字,但一摸到章,心里就知道了。
有些故事是不能被忘记的,更是要一代代传承下去。李廷阶常和年轻人讲述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因为他深知,如今,只有把国家建设得更加强大,才能不受欺辱,“如果有侵略者进犯,必定挺身而出,为国而战。”

明家国大义,赴时代之约
当卢沟桥的枪声撕破宁静,整个中华大地瞬间被卷入抗战的洪流。在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中国人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凝聚力。正如 1938 年《新华日报》社论所言:“抗战把散沙般的中国人熔铸成了钢铁长城。”通过学习抗战精神,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雨花台烈士陵园等,我们更加深刻认识到历史的沉重与和平的来之不易。
一张张图片、一件件文物、一段段珍贵史料,将那段波澜壮阔的抗战历史清晰地展现在眼前。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用生命谱写了一曲曲保家卫国的壮丽英雄赞歌。
爱国是抗日战争精神的核心,也是每一个青年应该具备的基本品质。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将爱国之情转化为报国之行,积极践行责任担当。无论在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中,都要时刻牢记责任和使命。作为石油人,我们要像先烈那样坚韧不拔,在能源战线上为国家安全和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共青团中国石化集团华东石油局委员会)
总监制:双传学 顾雷鸣
总策划:杭春燕
监制:孔德信
策划:张加静 陆辉 郭蓓
文案、采访:李爽 喻婷 颜霏
新媒体:丁叮 李楠
设计:朱丹清 丁越 施彩娟
视频:张苏宁 闻安南(实习) 常江(实习)
助理:谢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