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财经/银行保险 > 正文
徐州农商银行:锚定特色产品需求破解企业难题 精准对接激活乡村发展“一池春水”

乡村振兴,金融为要。作为扎根地方、服务“三农”的金融主力军,徐州农商银行深刻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以服务乡村振兴为己任,将信贷资源向农业农村倾斜,以精准化、差异化的金融服务,助力地方特色产业发展,为徐州市推进乡村振兴注入强劲金融动能。

徐州农商银行优化顶层设计,强化基层执行。其下辖的耿集支行被确立为特色产业支行,锚定当地大蒜、特色制造等优势产业,打出“信贷支持+服务升级”的组合拳,成为了推动区域产业振兴的“金融引擎”。数据显示,支行贷款规模持续扩容,累计增长0.85亿元,增幅高达20.24%,新增信贷客户478户。这组亮眼数据的背后,是徐州农商银行“以点带面”服务策略的生动实践,其经验正逐步复制推广至全行各支行,形成“一支行一特色、全行走深走实”的服务格局。

冷库锁鲜,“链”就增值新引擎

八月的徐州,暑气仍盛,毒辣的阳光炙烤着贾汪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郑庄村的田野,而在村中的徐州市恒泰农贸市场管理有限公司冷库区,厚重的保温门隔绝了外界的热浪,推开铁门的瞬间,一股寒气扑面而来,与室外的暑气碰撞出了层层白雾。

负责人段道伟穿梭在冷库内,目光仔细扫过成排钢架——粉色网袋整齐码放,袋中饱满的大蒜在-2℃至-3℃的恒温环境中静静“休眠”,每一颗都保持着刚收获时的鲜亮与紧实,牢牢锁住了应季的新鲜与市场价值。

“我们这19栋冷库,能装15000吨大蒜呢”段道伟停下脚步,指着满仓的大蒜介绍,每年6月到8月,是公司最忙碌的收蒜季,周边村镇的蒜农们推着装满大蒜的三轮车络绎不绝赶来,经过筛选、去皮、绞根等多道工序后,达标大蒜才会被装入统一的粉色网袋,再由叉车稳稳运入冷库。“这些大蒜不仅能销到国内各个城市,还能装上集装箱,漂洋过海卖到印尼,让国外消费者也能尝到徐州大蒜的风味。”从10月开始,这些“保鲜”的大蒜便会陆续上市,销售周期一直持续到次年2月,形成了“收储-保鲜-销售”的完整链条。

这份稳定的产业图景,背后离不开金融的精准滴灌。2024年初,段道伟看着逐年增长的订单,萌生了加盖冷库、扩大存储规模的想法,可大额建设资金却成了“拦路虎”。徐州农商银行耿集支行工作人员在走访中了解到这一需求后,迅速上门对接,针对大蒜冷库仓储企业的特点,量身定制金融方案。最终,400万元“冷库贷”快速发放到位,成功帮助公司新增5000吨库存容量,为公司带来每年超300万元的营收增长,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更具底气和实力。

“像恒泰这样的冷库仓储企业,我们辖区内一共有19家,都是带动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徐州农商银行耿集支行行长王华瑛表示,针对辖内大蒜产业特色,支行深入挖掘冷库仓储企业的金融需求,创新构建大蒜冷库仓储产业链金融体系,推出“冷库贷”系列产品,通过综合评估企业冷库规模、经营流水、固定资产价值等情况确定贷款额度,精准解决企业在扩能、升级等关键环节的大额资金需求,让金融活水真正滴灌到农业产业链的“末梢”,助力农企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车间轰鸣,“铸”就小微强支撑

在当地江苏楚亚电气科技有限公司的车间里,机器轰鸣声不绝于耳。打磨机飞速旋转,与金属材料激烈摩擦,溅射出耀眼的火花;冲孔机有节奏地运作,精准地在板材上留下一个个规整的孔洞;激光切割车床则以其高精度的切割,将原材料雕琢成所需的形状;不远处,电焊工熟练地操控着焊枪,弧光闪烁间,金属部件被牢固地连接在一起。

江苏楚亚电气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21年,专注于金属结构件、机械零部件的生产及加工。公司自落地起,便面临着诸多挑战。“头一次跟徐州农商银行打交道是起源于一笔50万元的信用贷款。”公司负责人乔先生回忆道,“当时工厂刚落地,采购设备、租赁场地、招募工人,到处都是用钱的地方,农商行的这笔贷款,真是解了我的燃眉之急,让我有足够的现金去进货原材料。”

对于楚亚电气这样的制造业小微企业而言,最大的挑战莫过于资金周转。原材料采购需现金支付,而产品交货后货款回收又有账期,这其中的时间差常常让企业主捉襟见肘。“幸亏有农商行持续的支持,我的工厂才能正常运转,才能抓住后来的发展机会。”乔先生感慨道。

随着企业成长和市场认可度提升,订单量逐年攀升。徐州农商银行与企业的合作也日益深化。2024年,银行在综合评估其经营状况、订单合同和发展前景后,向其提供了700万元的贷款支持,有力地推动了其生产扩张和技术改造。同年,公司销售额成功突破1000万元大关。谈及未来,乔先生难掩兴奋之情:“今年,我们厂销售额力争突破2000万!”在金融活水的浇灌下,这家扎根郑庄村的企业正茁壮成长,向着更高的目标大步迈进。

内外协同,“绘”就普惠新画卷

当前,徐州农商银行以普惠金融为笔,以创新服务为墨,勾勒出一幅农业强、企业兴、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画卷。该行始终锚定地方特色产业需求,将金融服务的“根”深深扎进田间地头与企业车间,用精准举措破解产业发展的“痛点”,让金融活水真正成为激活乡村动能的“源头”。

近年来,徐州农商银行始终牢记服务“三农”的初心使命,将普惠金融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围绕产业周期运行特点、产业链客户需求和资金周转情况,按照“总有一款产品”的原则,推出“农耕贷”“农资贷”“经纪人便捷贷”“冷库贷”等系列产品,为蒜农、种植大户、收购商、存储商等不同客群,提供针对性强、切实可行的融资解决方案。

不仅如此,在服务机制搭建上,该行坚持“内外协同、上下联动”。对内成立特色支行创建领导小组,将特色网点建设纳入重点工作,制定专项实施方案,明确部门职责与推进路径,形成“决策-执行-提升”的闭环管理;同时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建立分层分类培训体系,提升员工服务特色产业的专业能力,确保金融服务精准触达产业链各环节。

对外深化“政银联动”,一方面依托“新智乡村”智慧系统,助力政府提升网格化管理效能,另一方面通过系统录入的村民信息与金融数据交叉验证,精准开展“整村授信”,让金融服务更贴合乡村实际需求。

从耿集支行的“精准滴灌”,到全行的“全域赋能”,徐州农商银行以支行实践为支点,撬动了乡村振兴金融服务的整体升级。未来,该行将继续坚持“以点带面、全域推进”,让各支行的特色经验转化为全行的普遍实践,让金融服务更贴近乡村需求、更契合产业发展,为徐州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金融动能,书写地方金融机构助力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篇章。

责编:赵文婷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