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她们在昂首阔步中展现最美青春——走近民兵方队中的江苏姑娘
九月三日,民兵方队接受检阅。 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 摄

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阅兵仪式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作为徒步方队中唯一的全女兵方队,民兵方队代表全国广大基干民兵和普通民兵,肩负着展示新时代民兵风采的重任,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检阅。

民兵方队的队员来自15个省份,覆盖了抗战时期党领导的主要抗日根据地,其中有几位江苏姑娘格外吸引家乡人的目光。

她听着爷爷讲述抗战故事长大

受阅队员、常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吴梦怡实现了等待6年的参加阅兵梦想。这位从小听着爷爷讲述抗战故事长大的常州女孩,心中早已埋下报国的种子。

“既然是自己想干的事,就决不允许自己成为逃兵。”2021年3月,吴梦怡毅然暂停学业入伍。两年的部队时光,让她锤炼出“掉皮掉肉不掉队”的意志。今年年初,当阅兵选拔通知传来,吴梦怡再次按下“暂停键”,向学校申请延长学制,全身心投入阅兵选拔训练。

“训练场上每个人都一样拼,有时因为动作不标准被纠正到腿软。”吴梦怡坦言,她曾因踢正步过度导致脚后跟长了一层又一层老茧,刮掉后贴上膏药继续练;她也曾在面临被淘汰的危机时躲在宿舍楼道里偷偷哭,却总是在擦干眼泪后对着镜子喊“再来一遍”。“是爷爷那句‘军人不能后退’的嘱托一直支撑着我。”吴梦怡说。

她是仪仗司礼领域的“老兵”

同样在民兵方队中的东南大学2024届硕士毕业生张慧,已是仪仗司礼领域的“老兵”。张慧2016年参军入伍,服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大队,4年间她执行了“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上合组织峰会等30余场国家级仪仗司礼任务。

作为中国对外交往的窗口,仪仗兵的训练要求极其严苛:7斤多重的礼宾枪每日托举成百上千次,站军姿要求40秒不眨眼,正步需踢腿带风、落地砸坑。张慧回忆道:“训练结束时手腕肿得握不住筷子,脚踝肿得穿不进马靴。”但国歌响起的瞬间,她深感“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2021年退役后,她以优异成绩考入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攻读国防教育专业研究生。在校期间,她担任东南大学至善民兵连首任副指导员和国旗护卫队技术教练,连续两年承担学生军训工作,将部队优良作风带入校园。毕业后,张慧前往陆军工程大学工作,成为一名军队文职人员。

“我想把在部队学到的东西教给更多人,这是一种传承,更是对军旅生涯的延续。”张慧表示,她将与学弟学妹们一起共同努力,秉承东大“以科学名世,以人才报国”的理念,以实际行动为新时代国防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她在祖国需要时“有召必回”

青春最美的模样,就是与国家需要同频共振。来自连云港的退役女兵李怡萱,曾是天津市武警总队的话务员,在部队期间表现优异,深受战友和领导好评。退役后,她成为连云港市海滨技工学校的一名教师,始终保持着军人的作风和纪律性。当得知有机会参加这次阅兵时,她毫不犹豫地报名,经过严格选拔和训练,最终脱颖而出。

阅兵当天,李怡萱的家人早早聚集在电视机前。当民兵方队出现在电视屏幕上时,全家人情绪高涨,目不转睛地在方队中寻找李怡萱的身影。李怡萱的母亲王秀美激动地指着电视屏幕说:“看到了!看到了!那是怡萱!”李怡萱的父亲李广柱感慨道:“看到女儿走过天安门广场,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检阅,我感到无比自豪。她曾经是一名武警战士,现在虽已退役,仍能以这种方式报效国家,这是我们全家的光荣。”王秀美告诉记者,“她4月底就开始全封闭训练,训练期间很少跟我们诉苦,但我知道她肯定付出了很多汗水。今天看到她英姿飒爽的样子,我觉得一切都值得了。她是我们的骄傲!”

电视机前,李怡萱的家人眼中闪烁着泪光与自豪,他们为李怡萱骄傲,也为所有受阅官兵喝彩。

本报记者 谢诗涵 赵芳 通讯员 唐梦玲

责编:刘言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