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智库/智库观察 > 正文
深化推进经济法学课程思政建设

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经济法的产生是国家干预经济的必然结果。正是为了实现国家的现代化,经济法才得以产生和发展。一方面,我国经济法的产生和发展起源于近现代,是应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之运而生的部门法;另一方面,经济法通过规范和调整经济社会发展,助力中国式现代化水平提升。经济法学课堂教育和理论研究承担着为全面依法治国培养高素质经济法学人才、提供经济法学科理论支撑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任务。只有在经济法学课程思政建设中深刻解析好经济法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从法意识、法理念、法理论等多个维度为经济法学科把好思想政治关,才能确保经济法在立法、执法、司法的法律制度层面真正贴合中国式现代化的需求。

经济法学课程思政建设应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在经济法学课堂教育和经济法学理论研究中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的根本任务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市场规制和宏观调控是国家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两项最根本的职能,而经济法调整的对象正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和市场规制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由此可见,经济法是一门具有浓厚的法政交织、法政一体特色的法律学科,必须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科学阐释好“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理论逻辑和实践要求,让广大青年学子深切明白“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一方面,许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产生的经济社会问题需要法律和政策双管齐下才能有效解决。无论是法律还是政策,都是我国为了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目标而采用的手段;另一方面,经济法的实施主要依靠的是国家行政机关。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等主要是由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证券监督管理部门来负责实施的。与通过资产阶级革命走上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西方国家不同,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重大成果。坚持党的领导和人民至上是经济法学科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政治要求。

经济法学课程思政建设应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与经济法学科“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保障社会公共利益”的核心价值高度契合。经济法学科思政教育作为创新爱国主义教育、深化阐释家国情怀的重要载体之一,肩负着激励和引导经济法学者、学子运用所学知识投身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伟大征程的重要使命。而抓好对经济法学者和学子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是丰富其精神世界,增强其志气、骨气、底气的必然要求。特别是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和文化多样化的加速演进,面对各种思想文化的碰撞和价值观念的冲突,我们更是需要在经济法学课程思政中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凝聚信仰力量,在兼顾法学专业理论性、学术性、实践性的同时,进一步夯实广大经济法学者和学子们对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

推进经济法学课程思政建设应加快构建具有鲜明中国自主的经济法学知识体系、话语体系。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为此,反映中国式现代化特色和本质要求的自主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的构建既是经济法学课程思政建设的题中之义,也是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经济法学教材编写、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等人才培养和理论研究各环节的重要前提。这也就意味着,我国经济法学自主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的构建既要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要立足于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以解决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伟大进程中所遇到的重大经济社会问题为导向,既不能闭门造车、孤芳自赏,也不能奉行“拿来主义”、做西方理论的“搬运工”,而是要在细致考量时代差异、国情差异、具体形势差异的前提下,采取有分析、有选择、有批判的态度科学借鉴和学习国外的优秀经验,并根据国内实际,将有主体性、原创性、标识性,契合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之需的经济法学概念、观点和理论提炼和概括出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体系化阐释、学理化表达,进而给出系统性、理论性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总而言之,面向中国式现代化推进经济法学课程思政建设,深刻把握新时代法学教育和理论研究的政治方向,实现“法律知识传授”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衔接,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具体实践,也有助于广大经济法学师生在增长专业才干的同时,实现思想政治素养的有效提升和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品格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本”,以更多高素质、高能力和高责任感的经济法学人才培养,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和人才支撑。

赵植旭 陶仲羚(作者单位分别为江苏开放大学、华泰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本文系2023年江苏开放大学科学研究青年专项课题〈立项编号2023XK014〉的研究成果)

责编:笪颖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