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推荐 > 正文
“暖”实力崛起,从“善时代”到“福时代”的幸福跃迁

今年9月5日是我国第十个“中华慈善日”,9月1日至7日是第八个“江苏慈善周”。9月2日,2025年“中华慈善日”“江苏慈善周”主题宣传活动在扬州启动。

情暖江苏,善若秀水。回望来时征程,一幅幅“苏”式善美的幸福画卷正徐徐展开:清晨七点,南京鼓楼区空巢老人陈奶奶打开家门,社区助餐员准时递上热气腾腾的早餐;同一时刻,苏州高新区的轮椅少年,正坐上3D打印的定制坐垫开始康复训练。这些寻常场景均是江苏慈善十年转型的生动注脚——当一份份暖意藏进人间烟火气,当善行从“零散善举”升级为系统化民生工程,每个普通人的日常便写满了答案。

如今,慈善已不再是锦上添花,而是托举起幸福民生的“暖”实力。去年,江苏全省共募集善款32.57亿元,实施慈善项目4018个,“苏慈助医—低保对象补充医疗救助”项目,对1.8万名低保对象住院政策内自付费用开展慈善再救助;“慈善光伏照万家”乡村助困项目,新建25个小型慈善光伏电站和20户困难家庭分布式光伏发电设备;“情暖江苏”项目对14836名遭遇突发性、紧迫性、灾难性困难导致基本生活暂时陷入困境的家庭或个人实施救助。一串串硬核数据的背后,是从“钱袋子”到“民生网”的质变。这些生动探索,映照出一个个“转角遇见爱”的感人瞬间,让慈善成为融入街巷肌理、贴近百姓生活的温暖实践,也印证着慈善事业正以不熄的温度与力量,从聚焦个体扶危济困的“善时代”迈向以社会整体福祉跃升为核心的“福时代”。

告别“大水漫灌”,现代慈善正在从“普惠覆盖”向“精准靶向”转变,以绣花功夫直击民生痛点。在徐州,“长者食堂”持久飘香,“中央厨房+社区助餐点+移动助餐车”的15分钟服务圈让老年人纵享美好“食”光;在昆山,“彩虹桥”慈善项目致力于孤独症儿童健康成长,为“星星的孩子”铺就从“封闭世界”到“广阔天地”的融合之路;在南京,爱德基金会“好邻居敲敲门”项目为9700多名老人提供志愿服务,让困境老人真切感受到“近邻胜远亲”的社区温度。在盐城,“幸福家园”村社互助工程“以鱼养河”慈善项目正如火如荼地开展,河道保洁与养鱼富民相得益彰……当这些慈善项目变为老人手中的一碗热汤、孩子眼中的一束星光、村民脚下一条印刻着乡愁的路,“慈善”二字就成了可触摸的温度、可感知的希望、可延续的力量,成了连接爱心资源与民生需求的纽带。

当下慈善事业的蓬勃发展,是“精英善行”到“全民共创”的结果。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慈善事业是惠及社会大众的事业,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是一种具有广泛群众性的道德实践。”从“99公益日”全民指尖公益的火爆参与,到社区退休老人自发成立的“银龄互助小组”;从企业家动辄千万的专项基金,到普通学生积攒零花钱的“微慈善”……当下,慈善主体日益多元,社会联结的温情纽带愈发坚韧,慈善已从少数人的“义举”变为多数人的“习惯”,融入国民生活的日常脉搏。

微光成炬,众木成林。从孤军奋战到众手浇灌,从涓涓细流汇成浩荡江河,从江苏一隅到神州大地,未来,我们也将解锁更多“善”的可能,共同书写更有温度的慈善长卷、更有厚度的温暖篇章。(蔡雅妃)

责编:艾陆琦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