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财经讯 高压压力传感器全球市场规模近150亿元,核心技术长期被国际巨头垄断,国产化率不足20%。一家成立刚满三年的江苏企业,凭借全产业链布局能力,正试图撬开这条缝隙。
今年9月,敏之捷传感科技(常州)有限公司完成了新一轮股权融资。同时,企业面向具身智能市场推出车规级六维力传感器,吸引赛道内外广泛关注。

三年三连跳,融资节奏凸显技术底气
敏之捷的发展轨迹堪称“三年三级跳”。
2022年7月,敏之捷传感科技在常州成立。彼时,国内高压压力传感器市场被国外厂商垄断,汽车高压压力传感器国产化率占比不到5%。
企业创立之初就聚焦高精度、高压力应用的汽车高端传感器产品,实现了从晶圆设计、晶圆分离、MSG玻璃微熔工艺、封装测试到传感器集成的全流程关键技术自主化。
作为一家涵盖芯片设计、半导体封测和传感器系统集成的完整IDM模式企业,敏之捷采用垂直整合制造(Integrated Device Manufacturing)模式,即具备芯片设计能力,交由晶圆代工厂生产;拥有半导体封测能力,掌握玻璃微熔工艺技术;实现传感器自研自动化设计生产能力,自主研发传感器制造产线。
2022年10月,在成立三个月内,敏之捷就获得北极光创投数千万元天使轮投资,是当时国内高压压力传感领域最大一笔融资。2023年4月,其高压及超高压量产设备调试完毕,万级净化车间全面完工并投用。
2023年12月,敏之捷完成A轮融资,由上海科创集团旗下海望资本领投,武高新汇智资本、接力天使和启泰创投联合投资,用于车规级高压及超高压传感器规模化量产。2024年11月,批量供货累计达到10万件。
2025年9月,敏之捷再度完成股权融资,由国科新能创投领投,车百基金、泓诺创投等跟投,用于EMB力传感器自动化产线建设和人形机器人传感器研发。
连续三年,每年完成一轮融资,节奏之紧凑,凸显了市场对其技术实力和发展前景的高度认可。
敏之捷的创始团队是吸引投资者支持的关键核心。赵小东作为企业创始人、董事长,拥有二十五年汽车控制系统及汽车电子行业从业经验。这是他第二次创业,此前他创办了英孚传感器,专注于汽车传感器研发制造。
根据天眼查公开信息,赵小东在敏之捷的持股份额达49.0462%,是企业的实际控制人。2013年底,他把在上海创办的公司搬到了西太湖科技产业园,到了常州武进的第一件事,就是开始自主研发。
核心团队拥有多年压力传感器技术背景,团队成员全部具备10年以上世界领先企业的工作履历。技术团队带领人为车辆工程专业博士,在全球领先的汽车零部件公司工作数年,具有丰富的汽车传感器与汽车核心控制系统产品研发与管理经验,拥有多项国家专利。
技术破壁,全流程自主化打破垄断
敏之捷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全流程自主可控的技术能力。
赵小东带领团队自研车规级硅基晶圆应变片六维力传感器的设计生产制造。基于汽车行业长期技术深耕,通过前端工艺设计,实现生产流程的全自动化研发制造,产品质量保证体系高效稳定。其品效数据保证100万只传感器的PPM值(百万分之一故障率)不超过10,其自动产线可以实现每十分钟下线一个六维力传感器,“我们的品质和效率远超全球六维力传感器现有质量水平。”赵小东说。
2025年4月,敏之捷正式投产全自动传感器校准产线,通过自主研发的多参数动态补偿算法与AI驱动的自适应校准系统,将校准效率提升300%,同时将综合误差控制在±0.08%FS(满量程)以内。这就相当于在400个大气压中,识别1个矿泉水瓶盖的压力变化。
在电子驻车系统这一应用场景中,敏之捷全球首创基于硅基半导体的EPB力传感器,力感知范围0-2000N。其还获得一项名为“一种紧凑型压力传感器”的专利,采用创新的设计与构造,取消传统金属外壳,只需一次焊接,同时减少零部件数量约30%,产品优良率提升至98%以上。

双轮驱动,汽车与机器人赛道并进
敏之捷的战略布局呈现出清晰的“双轮驱动”特征。
在汽车传感器领域,公司已推出高压及超高压三代产品,产品矩阵不断完善。2023年通过IATF16949质量体系认证,ERP实施上线,建立了行业领先的全自动产线设计能力。
高压压力传感器正在向高精度、集成化、智能化发展,在汽车压力传感器各品类中占60%以上份额。敏之捷深耕这一领域,量产规划年产能500万只,填补国内量产空白。
六维力传感器是一种能同时测量三维空间中力和力矩的高精度传感器,可检测六个方向的物理量(Fx/Fy/Fz/Mx/My/Mz),主要用于机器人关节、汽车测试等领域。
在机器人传感器领域,企业基于硅基应变片的玻璃微熔工艺研发的六维力传感器,历经13轮技术迭代,在灵敏度、稳定性和量产能力上均处于全球领先水平。
赵小东透露,借助车规级批量结构化设计与工艺控制,六维力传感器成本大幅降低,核心部件成本控制极低。“全球同类产品如ATI公司售价约为2.5万元,我们的报价也会参考国内同行定价在四位数。但如果有必要,敏之捷的传感器价格随时可以形成‘降维式碾压’。”
六维力传感器市场前景广阔。一台人形机器人通常需配备4个六维力传感器(手腕、脚腕)和28个关节扭矩传感器,这些“触觉神经”占整机BOM成本的15%左右。
MIR睿工业2025年7月发布的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人形机器人领域六维力传感器出货量同比大增1100%,国产化率从四年前的19%跃升至57.8%,标志着国产传感器企业全面进入技术兑现期。预计到2030年,全球六维力传感器市场规模将达144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40%。
2024年12月,敏之捷获得“高新技术企业”与“科技型中小企业”认证。在赵小东的规划中,敏之捷目标是要成为全球高端传感器领域的领军企业。
随着人形机器人产业的爆发和汽车智能化的深入推进,敏之捷正站在两个黄金赛道的交汇点。
栏目策划 赵伟莉
新华日报·财经记者 何玥颐
实习生 彭柯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