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学长学姐们四年来的资助,这份善意不仅缓解了我的经济压力,还让我在前行的道路上感受到了莫大的温暖与力量。”在江苏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校友会发起的第八期“行稳致远”专项募集活动中,受助学生代表小何由衷地表达感激之情,并捐出自己的实习收入回馈学院。作为2025届毕业生,小何已被广州佛山一家上市公司录用,即将开启人生新篇章。回顾大学四年,他感慨道:“从大一因家庭经济困难一度迷茫,到如今手握心仪企业的offer,每一步成长都离不开‘致远’伙伴的陪伴和助学金的支持。”
从“助学”到“育人”:资助理念迭代升级
八年前,一场跨越代际的爱心接力在江苏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悄然启动。项目始于2018年夏季,由93级校友张斌、石琛等牵头,汇聚1990级至2009级英语专业二十届70余名校友,在聚会中倡议设立爱心基金,并将每年7月28日定为集中募捐日,资金注入学校教育发展基金会,专项资助外院学子。基金初期定位聚焦经济扶困,帮助学子缓解生活压力、完成学业。但随着实践深入,学院发现经济困难学生面临更复杂的成长挑战——职业规划迷茫、社会资源匮乏、心理韧性不足等,“致远”项目突破传统“施助与受助”的单向模式,确立“经济扶助是基础,精神引领是关键,持续陪伴是保障”的育人理念,将重心从“保障生存”转向“赋能发展”,“校友结对计划”应运而生。
“伙伴式”成长共同体:超越资助的双向滋养
学院建立“校外生涯导师库”,开展校友论坛、沙龙等活动,邀请优秀校友担任“成长伙伴”,与受助学子进行四年“一对一”结对,通过定期交流、职业指导、实践共育等方式,为他们提供全周期支持,构建了平等互助、双向联动的“伙伴共同体”。
目前,已有26位校友加入成长导师团,覆盖英语、日语、商务英语等专业。90级校友黄海指导结对学生完善简历、模拟面试,助力其斩获上市公司offer。江苏省卓越教师培养对象、就职于常州外国语学校的2008届校友陆源,定期与英语师范专业学生交流,通过分享自己的成长与奋斗经历,为英语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指导与示范。校友不仅是“经验传递者”,更是“陪伴同行者”,与学生共同制定成长目标,在生涯发展、技能提升、心理调适等方面深度互动,这种“伙伴关系”既助力学子成长,也让校友实现反哺母校的价值追求。96级校友张其龙表示:“与学弟学妹的交流让我们重温校园初心,他们的创新视角也启发了我们的职业发展,这是双向的滋养。”
长效化机制:推动“共同体”持续生长
为保障“校友结对”的可持续性,学院根据学子专业、兴趣与校友职业领域进行匹配,确保结对精准性,并举办“成长沙龙”,联合学院教师、校友、学子三方共同研讨优化陪伴方案。通过校友会、学院公众号等平台宣传典型案例,扩大影响力,让“致远”奖助学金从单一的“资金扶助”发展为“经济资助+精神引领+资源对接”的立体化育人模式。八年来,学院累计募集善款36.5万元,资助81名在校生,依托“校友结对”机制,构建起跨越代际的“成长共同体”,探索出资助育人的创新路径。
江苏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将持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挖掘“致远”奖助学金的育人价值,将发展型育人融入资助育人全过程,促进受助学生从“受助者”向“助人者”转变。该校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王毅介绍:“学院深化‘党建+资助育人’工作模式,延伸资助育人内涵,聚焦资助工作与校友工作相结合,积极落实资助育人理念,充分发挥校友资源在助学、助教、助困、助业中的独特优势,让资助真正帮助学生从站稳脚跟到展翅领航。”(李晓曼 肖景文 许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