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手机“郑陆一体化”应用,常州市郑陆镇施家巷村网格员谈洲辰负责的43个治理要素一目了然:哪段河道刚巡完,哪处商铺待走访,都有清晰标记。谈洲辰记得,过去多个平台各管一摊,要素分类杂乱,任务进度全靠脑子记,“一到月底就发慌,追着后台要进度表”。如今依托镇里的一体化平台,治理要素按类归整,任务进度实时更新,发现问题“一键”上报直达相关责任单位,“一趟巡查至少能省下15分钟”。
深化整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常州以“儒林经验”为蓝本,深入推进“智慧镇街”建设,推动基层“只建一个平台、只用一个App”,为“大车”减负,让“小马”轻装快跑。
走进儒林镇综合治理指挥中心,多功能大屏实时跳动着各项数据。从“数字儒林”应用1.0迭代到6.0,依托数字赋能,这个曾“矛盾纠纷不断、连续两年全区倒数”的乡镇,如今已成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镇”。
不少单位慕名来取经,儒林镇党委书记贺国洪常说8个字:干部下沉,数字赋能。具体而言,即以党建为引领,以信息化手段促责任落实、抓工作闭环,让“千条线”真正穿进“一根针”。
力量沉得更实——镇党委班子全员下沉驻村,城管、民警、市场监管等执法人员走出机关,到基层一线办公。
责任分得更清——建立差异化“一网格一清单”,综合网格管日常巡查,专业网格查深层隐患,清单只列基层能办的基础事项,让“小马拉小车”,疑难问题由镇村部门统筹“群马拉车”。
准入把得更严——除清单内事项,职能部门需多个村(社区)配合的工作,必须先向镇党委书记汇报,从源头遏制机关部门随意下派任务。
权责厘清后,一张网统管全镇事,“千条线”接入“一块屏”。如今,“12345”工单、燃气安全、矛盾化解等事项全纳入“数字儒林”应用,镇村干部、执法人员用手机实时录进展,系统提醒时限,镇干部全程跟进,确保事事有人管、责任不落空。
在常州市委办相关负责人看来,“智慧镇街”建设表面上是信息化的问题,本质上却是解决力量下沉、数字赋能和责任闭环的问题,进一步提升了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质效。“如果只学技术不转思想,只搭建平台不形成闭环,只会是照猫画虎、形似而神不似,甚至本末倒置。”
以“数字儒林”应用为基础,常州在全市推进“智慧镇街”建设过程中,不仅沿用网格治理、矛盾化解等8个基础模块,拓展智慧党建、多元共治等10个新模块,同时保留自定义模块开发端口,确保镇街可以因地制宜、个性化组合功能模块,避免重复建设、增加负担。
在常住人口超9万,企业多达1600余家,治理难度系数成倍增加的工业强镇郑陆镇,智慧治理的实践更加精细——
203个综合网格全员下沉,21名村(社区)书记任总网格长,175名村(社区)干部、28名城管队员全入网格,明确“小区归社区、街区归城管”,由村(社区)书记统一指挥,避免“谁都管、谁都不管”;
围绕安全生产、消防等5个领域设专业网格,85名机关干部(含9名消防员)下沉,形成“综合网格一格多员、专业网格一员多格”格局,责任边界更加清晰;
网格员履职事项被精细梳理为9大类49小类治理要素,其中工业类占70%,每月动态更新。问题处置按“简单自办、部门流转、复杂上报”推进,确保责任既不“甩锅”,也不“加码”。
“以前靠‘电话摇人’找条线,办不办、啥时办看人情。”郑陆镇党委书记李汉田介绍,一体化平台让“线下找人”变“线上派单”,按职责公平派单,确保限时完成,自办、联动等工单处置效率同比提升30%以上。
让数据“多跑路”,常州不断延伸基层政务服务“数字化半径”,推动“智慧镇街”PC端平台接入常州市数字政府统一登录门户,移动端接入“常治慧”App,系统集成12345、城管、应急等条线应用。市数据局归集提供各类基础数据、业务数据,实现近百项数据精准下放赋能。
履职全程线上留痕,考核机制也随之革新:常州探索网格员“平时考核+二次赋分”模式,日常靠大数据分析,年底结合网格大小、工作繁杂度等,人工综合研判“二次赋分”,让考核更精准。以郑陆镇为例,综合考核中基层治理占比从15%提高至25%,专业网格员60%考核日常巡检,村(社区)80%考核问题发现。同时,设立奖金池,按网格治理要素数量设定奖励系数。
“现在干好干坏真不一样。”去年因为工作表现优秀,儒林镇儒林村儒风苑党群工作站站长金涛绩效多领了3000元。2018年任村干部以来,金涛亲历了基层治理从“粗放”到“精细”的转变。“以前我几乎是‘全能选手’,村里2/3的活都压给年轻干部;现在清单明责,我是网格‘当家人’,该干啥、怎么干,清清楚楚。”
让金涛感触颇深的,还有基层矛盾纠纷化解能力的明显提升。过去老百姓上门求助,不少事他只能无奈回应“我管不了,你找政府去”;如今处理类似问题时,他能直接联动相关行政执法人员一起解决,就像最近处理一起摊贩扰民举报,金涛直接叫上市场监管驻点人员一同上门,现场就督促完成整改。“现在能叫动人、办成事,村民有事先找网格干部,这份信任比什么都珍贵。”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顾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