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股本轮涨势中,固态电池板块涨势明显。截至上周五A股收盘,年内固态电池指数累计涨幅已超47%,大幅跑赢同期上证指数的涨幅。作为下一代电池技术方向,今年以来,政策推动与技术突破双轮驱动,固态电池产业化超预期,个别头部企业已进入中试或小批量生产阶段。
记者注意到,先导智能近日在回应市场关切时首次明确表示“已成功打通全固态电池量产的全线工艺环节”。以先导智能为代表,苏企正在积极准备和参与即将到来的固态电池产业化竞争。
下一代电池技术“搅动”A股市场
在二级市场上,固态电池概念股掀起一个又一个“涨停”高潮,成为机构、普通投资者、产业内外热议的对象。
传统锂电池靠电解液“送电”,但是电解液是液体,不仅存在泄漏的风险,而且在高温下还可能引发燃烧甚至爆炸。固态电池的核心是将电解液与隔膜换成固态电解质,具备安全性突破、能量密度跃升、充电效率革新等前沿技术优势,被认为是未来汽车等领域应用电池的大趋势。
今年以来,政策推动与技术突破双轮驱动,固态电池产业化不断提速。此前不久,上汽宣布MG4半固态电池版将实现年内批量交付。在不少上市公司中期业绩说明会上,部分头部企业也披露了自身在固态电池产业化上的最新进程。如安徽国轩高科,透露公司首条全固态中试线已正式贯通,全固态电池目前处于中试量产阶段;江西赣锋锂业也披露公司固态电池研发进展顺利,已形成全链路布局。此外,宁德时代、比亚迪、卫蓝新能源等厂商将全固态电池量产时间锁定在2027—2030年,能量密度目标约为400Wh/kg以上。
可以鲜明感受到,围绕固态电池开展的技术竞争和市场竞争正在迅速拉开大幕。
多家苏企在技术创新上获突破
江苏作为稳居新能源汽车产业全国“第一方阵”的一员,新能源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也十分关注固态电池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进程。
9月4日,先导智能一条披露信息在行业内外引起极大的关注。该公司相关负责人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明确表示,“已成功打通全固态电池量产的全线工艺环节”。
记者进一步获悉,先导智能在核心环节已经取得多项技术突破。其中,整线产品可柔性适配多种电解质材料体系(聚合物、氧化物、硫化物等),可实现从全固态电极制备(涵盖混料、干法及湿法极片复合设备)、全固态电解质膜制备及转印复合设备,到裸电芯组装(包括新一代固态叠片机、胶框印刷设备)、致密化设备(等静压设备和其他致密化设备)及高压化成分容等全固态电池制造关键设备的覆盖。
今年年初,总部位于镇江的天奈科技也宣布,其在固态电池领域的碳纳米管供货量已占据市场绝大部分份额,并与国内多家主流固态电池及半固态电池生产商建立了稳定合作。
6月份,来自张家港的瑞泰新材在接待机构投资者调研时也回应,自己在固态电池材料方面进行了长期研发投入,生产的双三氟甲基磺酰亚胺锂(LiTFSI)已实现批量销售,应用于多种类型的固态电池。但也强调了当前商业化应用仍面临挑战。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A股江苏上市公司中,约有5—6家在不同场合明确自身在固态电池上的布局。先导智能董事长王燕清在接受采访时曾提到,无论固态电池产业化拐点何时到来,“所有的研发、设备制造等肯定是走在前面的。”
政策支撑产业化“日程表”逐渐清晰
从政策上看,今年2月,工信部等八部门发布了《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明确将固态电池列为重点攻关方向,支持锂电池、钠电池向固态化发展,并提出2027年前打造3—5家全球龙头企业。此后,与固态电池相关的多个利好政策发布。
东吴证券研报指出,在政策的支撑下,近半年固态电池产业链发展超预期。预计今年下半年到明年上半年,行业将进入中试线落地关键期;进行设备升级改造,固态电池有望进入测试+设备迭代关键期。
虽然产业化“日程表”已经清晰可见,但是当前全固态电池成本还显著高于液态。当下全固态电池成本在3.0元/瓦时以上,是液态电池的7—8倍。东吴证券研报测算,目前固态电解质普遍在几百万元/吨,未来有望下降至几十万元/吨水平。
一旦成本降低,固态电池产业化才真正开始。值得一提的是,降本靠技术创新,而固态电池技术的关键是材料。科研人员们需要不断尝试新的材料组合和制备方法,以超越现有材料的性能瓶颈。
从产业端看,固态电池主要应用领域包括新能源汽车、人形机器人、工业无人机、智能穿戴和医疗等领域。华源证券预计,到2030年,全球固态电池出货量将达到614.1GWh,全固态电池市场规模或将达到172亿元。
新华日报·财经记者 胡春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