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宿迁市泗阳文史爱好者於亮从日本寻回一批记录侵华战争的珍贵历史画册。这批资料包含1939年出版的日军宣传画报和1981年出版的日军联队写真集,首次披露了日军占领泗阳时期的炮楼、城门以及扶植伪政权等清晰影像,成为佐证地方抗战史的有力“实物铁证”。

一次冒险的求购:为“物证”不惜承担风险
对泗阳文史爱好者於亮而言,一本旧画册里的黑白照片,解开了他心中多年的一个谜团。
照片中,一座森然的堡垒矗立在城北。这正是老一辈泗阳人口中常提起的“大炮楼”,一个几乎只存在于传说中的地名。“我小时候就知道这个地方,但它究竟什么样,没人说得清。”於亮说,“直到看到这张照片,我才知道,原来这就是‘大炮楼’的真容。”
这张照片,出自一本名为《鸟取联队写真集》的旧书。它的“回家”,源于於亮一次长达数年、跨越国界的“寻证”之旅。

从2000年开始,於亮就醉心于收集与泗阳相关的史料。他发现,尽管关于日军侵占泗阳的文字记载不少,但能直观佐证的影像资料却“确实不多见”。为了给历史留下物证,他将目光投向了海外——日本的旧书市场。
真正的突破口,来自这本1981年为原日军鸟取联队老兵制作的内部纪念册——《鸟取联队写真集》。当於亮通过一位日本书商找到它时,对方开出了6万日元(时价约合人民币三千元)的价格。
价格不菲,但更大的风险在于运输。“书商明确告诉我,这类涉及侵华战争的物品,通过日本海关审查非常困难。”於亮回忆,“他直说,如果被海关扣下,钱是不退的。”
这是一个充满风险的抉择。一边是可能钱物两空的风险,另一边是让一段关键历史“回家”的渴望。短暂思考后,於亮选择了后者:“我考虑了一下,还是把钱付了。”
幸运的是,这本承载着历史“铁证”的画册,最终有惊无险地抵达了中国。
侵略者的“自白”:宣传工具里的侵略细节
於亮寻回的,远不止这一本。另一本名为《画报跃进之日本》的画册,出版于昭和14年(1939年),距今已近90年。
“这本画报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对日本国内进行宣传,美化他们的侵略战争,鼓吹所谓的‘东亚新秩序’。”於亮解释。
然而,正是这些出自侵略者之手、用于美化战争的宣传品,却在不经意间,为后人留下了最直接的侵略证据。翻开画册,当年的泗阳、淮阴、沭阳等地,在日军镜头下呈现出占领时期的真实样貌:
在泗阳,日军在城门口设立卡哨,盘查过往行人;
在淮阴,东门城楼的轮廓清晰可见;
在沭阳,照片的拍摄角度明显是日军站在城墙之上,俯瞰着被占领的土地。
这些由占领者自己拍摄的影像,与《鸟取联队写真集》里作为“战绩”展示的炮楼、营地等照片,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证据链。
历史的“拼图”:让文字记载有了实物佐证
“这些照片,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日本侵华时的一些具体情况。”於亮说,这些影像资料,让史书上的文字描述变得立体和鲜活。

例如,史料记载日军在泗阳扶植了伪政权,而画册中的一张照片就清晰地展示了在众兴镇建立的“伪泗阳政府”样貌。这些“实物材料”的存在,让历史不再是模糊的记述,而是可以被看见、被感知的过去。
它们曾是侵略者炫耀武功的工具,如今,却成为控诉其罪行的如山铁证。

此前,他已将部分收集到的资料复制品,捐赠给了三庄程道口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及爱园烈士陵园进行展出。接下来,他将继续收集关于泗阳的历史资料。“我想让全县人民都知道,泗阳有过这样一段屈辱的历史。”於亮的话语朴实而坚定,“如果以后有合适的资料,有合适的物品,我还会一如既往地把它留在泗阳。”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孙旭晖 通讯员 徐徐 王朝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