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倭抗日红色基因今正传,精艺精儒中华文化古相袭”,初心园门前的这幅对联,道出了永丰镇红色根脉与文化底蕴的深度交融。近日,兴化市永丰镇纪委组织全镇乡村振兴骨干人才走进这片“红色教育基地”,在实景实景中感悟初心使命,为乡村振兴工作蓄能充电。


“张存山带领群众开展减租减息,王捷行为保护税款与敌人殊死搏斗……”在红色基因馆,《群英颂》中记载的70余篇英雄故事让在场人员驻足深思。镇纪委同志结合革命先烈的事迹,详解“廉洁奉公”在不同时代的深刻内涵:“从战争年代守护群众利益,到如今乡村振兴中为民谋福,初心始终未变。”明代永丰乡兵设营抗倭的壮举、朱严师范培养千余名革命干部的历程,通过实物与史料生动呈现,让大家深切体会到“红色基因”不是抽象概念,而是融入血脉的责任担当。


墨香永丰馆内,乡贤刘熙载的故事引人共鸣。这位被誉为“东方黑格尔”的学者,在京任职时寒冬仅着旧棉袍,居所“俭德堂”无门帘床帐,却留下了《艺概》这样的美学经典。“‘自苦为极’的生活,是对廉政最生动的诠释。”从事基层治理的小王在笔记本上写下感悟。而当地美术教师蒋新福40年免费培养近两千名小书画家的事迹,更让大家看到清廉与奉献如何在新时代延续——他的画室成为素质教育基地,个人荣获“星星火炬”奖章,用行动书写着“崇文尚艺”的当代答卷。


从红色记忆走进产业实践,河蟹文化与蟹塘月色场馆展现了永丰的“富民密码”。作为“中国河蟹之乡”,这里90%耕地养殖河蟹,两千多户蟹农、41家合作社、10多家深加工企业构成了完整产业链。“政府引导+企业主体+蟹农参与”的模式,让“蟹塘月色”不仅是诗意景致,更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镇纪委负责人现场强调:“产业发展到哪里,监督就跟进到哪里,要让每一分惠民资金都用在刀刃上,确保‘金色蟹塘’结出‘富民果’。”
一路走、一路看、一路悟。此次初心园之行,让乡村振兴人才既触摸到了永丰的红色根脉,也明晰了产业发展中的纪律底线。大家纷纷表示,将把这份“红色养分”转化为实干动力,在推动河蟹产业升级、乡风文明建设等工作中坚守初心,为永丰镇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廉动力”。
何雅雯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