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超”开赛近四个月,“南哥”话题持续升温。上周末,南京和徐州这场“苏超”榜二榜三的强强对话,也再一次掀起“大哥”话题的热浪。
有人形象比喻,江苏十三座城市犹如一群实力出众的兄弟,表面一团和气,私下却铆足劲较量,彼此不服,都在默默争夺那个执牛耳的“大哥”。
然而外行人看的是热闹,是“散装江苏”的趣味梗。但明眼人早已看透——所谓“大哥”之争,表面争排名、抢面子,实质比的却是谁更甘愿俯身做好“店小二”,比拼的是政策精度、办事效率和宜居水平。这场争夺战,早已演变为“谁更懂服务”的隐形竞赛。

纵观江苏各地近年发展的路径与成果,其“店小二”式服务并非千城一面,而是因地制宜,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有效模式。
譬如,有的善用区位禀赋,将地理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紧挨着上海的太仓,创造并深耕“德企之乡”IP,启动中德产业合作示范区规划,搭建起德企落地与本土企业“出海”的双向通道。与上海崇明区隔江相望的海门,积极承接沪上辐射,大力推进隧道、高铁等基建项目,甚至布局低空载客航线……交通规划图、产业布局图,已成为海门开发区招商人员手中的“招商宝典”。
再譬如,有的聚焦青年群体,打造近悦远来的人才“强磁场”。地处苏中的扬州,虽然不算一线城市,但持续打造“烟花三月”“扬州夏日”等四季引才品牌,创新推出“人才夜市”,让招聘融入市井烟火,也受到众多大学毕业生的青睐。“苏锡常”之末端的常州,则精准把握年轻人偏好,以免门票游园、免费公交地铁、赛事抽奖等贴心服务赢得青年好感,实现赛事引流、文旅增值与消费升级的良性循环。

还有一类则是用心捕捉生活“微需求”,以细腻服务提升城市温度。如无锡全国首创“锡心医养”呼叫中心,老人凭“银龄卡”积分即可像点外卖一样预约63项医养服务;昆山格外重视“一米视角”,建设儿童活动室、亲子绘本馆、户外科普基地等“小而美”的友好空间,让孩子在家门口享受多元成长体验。
这些精细化服务,都是各地结合自己资源禀赋比拼“店小二”的具体举措。而这些,最终都能潜移默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效益。不妨再看下数据:上半年全国GDP30强城市中,江苏占六席,苏州、常州、南通等市经济增速跑赢全国;全省10个设区市入选最具人才吸引力百强城市,仅常州上半年就新引进人才5.36万人;重大项目也在加速推进,截至7月底,无锡30个年度省重大新建项目已开工23个,开工率76.7%。扬州上半年签约亿元以上项目900多个,已开工480个……
发展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的竞争、理念的竞争、服务水平的竞争。想当“南哥”?那就得俯下身来,把“店小二”的功夫练到位。这份“勇争第一”的劲头和“用户至上”的哲学,或许正是江苏面向未来最可贵的竞争力。
(陈珺璐)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