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听·见|高校治理要“破圈”更要“走心”

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在社交平台上开设个人账号并发布帖子,吸引了许多人大学子互动。另据澎湃新闻报道,张东刚不仅自己“下场”入驻社交平台,还在人大校内工作群中建议,“请每部处长亮明身份、立马下场、及时回复、快速解决(问题)。”

该账号开号后,张东刚亲切地留言、向同学们打招呼:“拜见各位最可爱的同学们!”这种直接、快速的沟通方式获得不少学子的欢迎。账号开通的短短时间内,粉丝数就飙升到数万,在评论区也可以看到张东刚与学生的亲切互动。学生有提出苏州校区需要扩建教学楼的,也有提出希望通州校区食堂增设面点和新鲜水果的,张东刚都一一回复。不仅是书记本人,校友会、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也出现在评论区回答校友、学生反映的问题。

在不少人的印象里,高校治理通常与“会议室”“讲话稿”挂钩,师生之间的沟通也有着层级的壁垒与鸿沟,但“人大刚子”的出现则打破了这一刻板印象。从精准回复通州校区班车时间、苏州校区扩建等具体问题,到承诺“马上研究”“今年争取开工、建筑面积很大哟”的务实态度,再到食堂水果问题次日解决的高效行动,张东刚用颇具网感的沟通方式证明高校治理不必端着“架子”,俯下身子听需求、雷厉风行解难题,才能真正走进学生心里。这种新颖的沟通方式,让学生感受到的不仅是被重视,更是“学校与我共成长”的归属感,情绪价值拉满。

当然,书记“社交媒体治理学校”并非一把“万能钥匙”,这种新模式能否持续有效,还需要时间检验。比如,如何保证所有部门负责人都能有效地回应学生?当建议越来越多时,如何确保回复和处理的效率?流量过后,如何维持这种沟通的热度和深度?还有如何答复学生提出“博士工资太低”这一类相对棘手的问题?

但至少此时此刻,“人大刚子”愿意走进互联网,用年轻人喜爱的方式去倾听意见、解决问题,主动贴近学生、服务学生的态度和行动,本身就是一个积极的信号。“刚子书记”用最朴素的行动证明,这种温度与速度兼具的治理实践,值得更多期待与借鉴。

(吴盈青)

责编:范杰逊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