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0月才投入运营的江都铁路物流基地,现已初步开通5条海铁联运通道,连接上海港、宁波港、南京港,形成“三港五通道”的运输网络。乘着铁路的东风,这个与江都站仅百米之隔的物流基地,已在精准“卡位”中逐步打开苏中区域物流新格局,让苏中地区从物流“末端”变为“枢纽”。
传统物流模式下,企业常因运输方式问题陷入“成本焦虑”。而“铁路+”的多式联运,以铁路的稳定性和大运量,提供了新的思路。作为连淮扬镇铁路与宁启铁路交会的重要节点,江都发展多式联运具有先天优势。其通过“一次委托、一箱到底、一次结算”的“一单制”模式,将铁路、水运、公路的运输环节“打包”服务,让企业无需反复装卸、多次签约,为物流成本“瘦身”,为实体经济“减负”。对其自身而言,处在铁路交会点上,“卡”准了自己的位置,多式联运加速通江达海,使得物畅其流、产业兴旺。
“近水楼台先得月”,“卡位”已完成,如何才能“出位”?基地通过整合江淮、大众等周边企业资源,打造商品车集散中心,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这启示我们,依托物流基地,吸引相关企业和资源集聚,铁路物流节点应从简单的交通“流量”枢纽,转化为产业“留量”的平台,真正从交通“过道”变为经济“节点”。从加强与省内主要港口间的合作,到对接中欧接续班列……未来的规划表明,做好“联”文章,用铁路串联起内河港口、沿海枢纽与全球市场,方能实现从“卡位”到“出位”的转变。
乘着铁路的东风,有区位优势的,要放大优势、借势而为。那些区位优势不明显的,也要有“抢位”“出位”的意识。一方面,要学会“借位”。通过产业发展的协同协作、资源要素的开放整合,利用其他地区的区位优势,将本地产品运往更广阔的市场。比如,盐城发挥与上海地缘相近、人缘相亲、经济相融的优势,打造长三角一体化“飞地经济”示范区。江都的周边城市也可以立足自身特色,找准与铁路经济的结合点。
另一方面,要有“错位”思维。市场的需求是有限的,要在铁路沿线产业网络中找准自身定位,利用比较优势发展适合本地的产业,培育特色产业,在“人无我有”中塑造发展新动能,避免同质化竞争。比如,在长三角,一家新能源汽车整车厂可以在4小时内解决所需配套零部件供应,形成新能源汽车“4小时产业圈”,在错位发展中实现互利共赢。
江苏大地,铁路网纵横,“轨道上的江苏”焕发出无限生机与活力。铁路带来的不仅是人流物流,更是市场机遇、消费需求、产业活力。对沿线各地来说,倘若错失机遇,则只能眼看列车呼啸而去,却无法为其发展赋能,甚至有可能让当地陷入“虹吸效应”的困境。在“轨道上的江苏”上找方位、谋出位,要在江苏发展全局中找准定位,因地制宜找到自身的发展路径;精准把握机遇,科学做好规划,提升服务功能,优化空间布局,提升城市的承载能力;做好产城、区域融合文章,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等要素的流动,在路通人畅、产业兴旺中“出位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