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老胡论见》,我是评论员老胡。
这两天,“重庆三峡学院防火墙及DNS设备采购事件”冲上热搜。经过4个月的调查,重庆市联合调查组发布情况通报:重庆三峡学院、重庆市政府采购中心等单位的多名工作人员被立案调查,中标单位被罚款人民币9000元,列入不良行为记录名单,在三年内禁止参加政府采购活动。
设备中标价格为85万元,却被网友扒出网售价格不到300元。两千多倍的价格差,简直是在招标外衣下的“合法抢劫”。整个事件中,从申报环节的“技术参数量身定制”,到评审专家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再到中标企业的“空手套白狼”,整条利益链的每个节点都在集体装睡,最终上演了一出现代版的荒诞剧。
花85万买299元路由器,这个匪夷所思的事情之所以能够发生,一方面是由于高校在招标采购设备过程中“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痼疾。虽然存在一定的监管机制,但往往又“重程序合规、轻实质监督”,让一些人有了操作的空间;另一方面,作为招标把关人的评审专家形同虚设,技术参数设置不过是“萝卜招标”的遮羞布。如此背景下,不难理解为何一个极不合理的招标,竟然能一路绿灯,几乎成功兑现。
另外,从5月事发到9月通报,4个月的调查周期也暴露出监管响应机制的迟钝。但好在真相虽然迟到,却并没有缺席。
重庆三峡学院招标事件影响极为恶劣,它警示我们:第一,所有单位都应当加入“阳光采购平台”,实现投标文件、评审过程、合同履约全流程透明;第二,要建立“双盲评审+飞行检查”机制,评审专家随机抽取、突击考核;第三,要将采购合规性纳入领导干部离任审计,以免再有瞒天过海的招标事件发生。
好,今天就说这么多,感谢大家的关注,咱们下期再见!
出镜丨AI胡波
统筹丨唐澄 杨丽
剪辑 | 陶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