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你生命里是否有一束光,来自三尺讲台上的那个人?或许是一次鼓励的眼神,或许是一句改变人生的话语,又或是深夜批改作业的背影……那些平凡的瞬间,成了照亮生命的星光,也构成了记忆中“好老师”的模样。值此第41个教师节来临之际,让我们一起,把藏在心底的那句“谢谢”,变成跨越山海的温暖回响。
在我初中三年的坐标系里,孔凡锦老师稳稳地立在原点。他毕业后就扎根在扬州一所农村学校——黄珏学校二十余年,他不仅是数学讲台上思路清晰的解惑者,更是我们整个班级的掌灯人。他的目光从不止于分数与公式,而是始终注视着每一个坐标点独特的轨迹——作为班主任,他守护着每一个年轻心灵的成长。
孔老师管理班级,带着数学老师特有的清晰与秩序感,却又浸润着理解与温情。开学初,他像建立坐标系一样,细致地为我们班设立规则边界:横轴是纪律底线,纵轴是成长空间。他总说:“规矩不是冰冷的栅栏,而是让大家自由奔跑的跑道线。”当有同学因矛盾争执,他从不简单呵斥,而是将双方带到安静的角落,像解一道复杂方程那样耐心拆解,说说你的想法,再听听他的感受,找到那个让两边都能接受的‘解’。”这种理性而温暖的调停,常让少年意气悄然化解。
在数学课堂上,孔老师是当之无愧的引路人。记得刚学“抛物线”的时候,大家都觉得太抽象了,摸不着头脑。孔老师没有直接讲公式,而是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大大的坐标系。他带着我们一点点描点、连线。当那条圆滑的曲线画出来时,他说:“看!我们画的这条线是不是跟篮球飞出去的弧线很像?数学其实就在咱们身边!”这么一说,大家一下子就觉得抛物线亲近多了。
课堂之外,他的责任心化作不灭的灯火。课后的办公室,常常成为“第二课堂”。记得初三冲刺阶段,我迟迟无法攻破一道几何证明题,我鼓起勇气敲开办公室的门,孔老师正伏案批改作业。他立刻放下红笔,拉过椅子:“来,哪里卡住了?我们一起破题。”他逐行分析我的思路阻塞点,用红蓝两色笔在草稿纸上清晰推演。时间悄然流逝,当他指着最终严丝合缝的证明过程说“瞧,这不就成了?你缺的不是能力,是突破‘心理关’的勇气”,我心中的坚冰瞬间融化。
作为班主任,他这份课后辅导的心意,格外厚重。他了解我们每个人的学习状态和性格。对急躁的同学,他会提醒:“慢点,一步步来,别跳步”;对容易放弃的,他会鼓励:“看,就差最后一步了,再想想,你肯定行”;对成绩落后的,他付出的时间更多,一遍遍不厌其烦,直到对方眼睛里的迷茫被点亮。

孔老师心中的坐标系,边界远比教室宽广。作为班主任,他不仅关注我们的学业,更将责任与爱的半径,延伸到社会需要温暖的角落。
寒冬腊月,他投身“暖冬行动”,深入老旧社区。他扛着沉甸甸的米面粮油,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乡间小路上,一家家送去问候与关切。看着他在寒风中忙碌却始终带着暖意的背影,我们心中也燃起了小小的火苗——原来知识的力量,可以这样温暖地传递。
他的目光,还投向了那些被称为“星星的孩子”——自闭症儿童。他常说:“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星球,只是运行轨道不同,需要我们去理解和靠近。”他利用宝贵的休息时间,走进特殊教育中心。面对沉浸在自己世界、对外界少有回应的孩子,孔老师展现出惊人的耐心与智慧。他教会我们,靠近这些独特的星星,需要放下预期,用最纯粹的陪伴和尊重,等待光芒的悄然回应。
孔老师,这位立于班级坐标系原点的掌灯人,完美融合了数学教师的理性清明与班主任的细腻深情。他用严谨的尺规,为我们标定成长的边界与方向;用不灭的灯火,照亮我们求知路上的暗礁与迷惘;更用深沉广博的仁爱,将关怀的坐标延伸到校园围墙之外,温暖着寒冬里的老人和静默星空下的孩子。
他让我们懂得,一位真正的好老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人格的塑造者、灵魂的点灯人。他不仅教会我们如何求解X与Y,更用日复一日的言行,教会我们求解人生的方程——以知识为基,以责任为梁,以仁爱为光。有幸在青春的坐标系里与孔老师相遇,他为我们标注的,远不止学业的高度,更是生命应有的温度与宽度。这盏温暖的灯,将长久地亮在我们前行的路上。
作者:王心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