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前夕,从事职业教育35年的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教授薄宜勇入选全国“最美教师”,成为今年江苏省唯一获此殊荣的教育工作者。一个个旧继电器、一段淘汰的信号电缆、一块自制电路板……在薄宜勇手中,这些从铁路现场“淘”来的旧设备,成了职业教育的“金种子”。

旧器材里淘金,把“铁路课堂”搬进校内
“学生的实训设备重要,耽误不得!”几天前,记者第一次去学校采访薄宜勇时,他正在忙着检修一台实训设备,采访戛然而止。9月9日,记者再次来到学校,终于在户外铁道实训场见到了正在指导学生实训的他。对于职业院校来说,实训就像是学生的“生命线”,而薄宜勇从一个个旧继电器开始,打造出“最接地气”的实训课堂。
上世纪90年代初,刚投身职教的薄宜勇,就遇上了一个“硬骨头”——实训设备匮乏。“铁道信号专业靠嘴讲可不行,学生得动手测试、亲手练,才能真学会!”看着实训室里空荡的实训台,薄宜勇急在心里。
他想起了铁路站段里那些更换下来的旧设备——继电器、信号组合、电缆线,这些在别人眼里的“废品”,在他看来却是“宝贝”。此后的休息日,薄宜勇骑着自行车,奔波在各个铁路站段之间,软磨硬泡“淘”设备。运回学校后,简陋的实训室成了他的“战场”:白天擦去设备上的油污与灰尘,夜晚就在实训室里组装调试,常常一干就是大半夜。

64D半自动闭塞电路、道岔控制电路、信号点灯电路……一件件自制教具在他手中诞生。冰冷的旧器材,被他赋予了新的生命;有限的条件,没能困住他培养学生“真本事”的决心。“设备可以旧,但教给学生的本事必须是最新的、最扎实的!”薄宜勇常对学生说。
就是在这样的实训平台上,学生们反复模拟故障处理,动手能力得到了实打实的锤炼。多年后,学生杨华刚参加工作,就凭借在学校打下的硬基础,在南京铁路分局信号故障处理大比武中一举夺魁,这是对薄宜勇“真本事”教学理念最生动的回应。
2008年,学校新校区还是一片待开发的藕塘。薄宜勇拿着皮尺,踩着泥泞的塘埂,开始规划一个更大的“梦想”——把真实的铁路“搬进”校园。他牵头校企联合,一点点推进建设,2011年,一条1200米长、连接津浦铁路正线的“两站一区间”电气化铁路实训基地建成。如今,这里早已成为孕育铁路“大国工匠”的沃土,学生们在实训线上真实处理各种复杂故障,“精检细修”的工匠精神,在每一次调试、每一次排查处理故障中深深扎根。
如今,他参与建设的智慧高铁教学站场“三站两区间”,即将建成国内一流的综合实训基地项目。在这里,学生们可以模拟各种复杂真实场景的故障,锤炼“精检细修”的过硬本领。
列车上的“守夜人”,把温暖刻进学生心里
在薄宜勇的职教生涯里,有一段记忆,每年春运都会被重新唤醒——那是他连续多年陪伴学生在春运临客上顶岗实习的日子。
春节,是中国人阖家团圆的时刻,却是铁路人最忙碌的“战场”;而临客列车,更是“战场”里最苦最累的地方。绿皮车厢里挤满了返乡的旅客,年味与疲惫在狭小的空间里交织。学生们穿着崭新的列车员制服,脸上还带着青涩,却要承担起检票、守车门、摆行李、保洁的任务,还要照顾老人、小孩等重点旅客——短短20多米的车厢,一个班下来要走一万多步。

薄宜勇始终陪在学生身边。他和学生一起半夜备车,凌晨上工,在拥挤的人群中挤来挤去,巡回指导他们处理工作难题。那时的绿皮车还没有普及电茶炉,学生要负责烧煤茶炉:火不能太大,否则容易烧干;也不能太小,否则供不上热水;煤还要打湿了再加,稍不注意炉子就会灭。学生们常常弄得一脸煤灰,薄宜勇就掏出手帕,细心地帮他们擦掉。
遇到旅客因拥挤吵架甚至动手,薄宜勇会第一时间上前调解;有学生受了委屈偷偷抹眼泪,他会拍着学生的肩膀安慰:“咱们铁路人,就是要帮大家平安回家,这点委屈不算啥。”从车尾的宿营车走到第一节车厢,再挤回宿营车,往往要花两三个小时。换班休息时,他和学生们挤在宿营车的铺位上,车厢晃动着,大家沾着枕头就能睡着——忙碌了一天的身体很累,心里却装着让旅客平安回家的责任。
最难忘的是除夕夜。万家灯火时,列车外偶尔会升起璀璨的烟花,学生们望着窗外,眼神里满是对家乡的思念。薄宜勇和同餐车师傅会提前准备好简单的“年夜饭”——几盒加热的盒饭,再贴上学生们剪的简易春联。“看着你们平平安安把旅客送回家团圆,老师心里就踏实,这就是咱们铁路人的年!”他的话,像一股暖流,驱散了学生们的思乡之情。
如今,当年那些在列车上过除夕的“孩子”,早已成长为万里铁道线上的中坚力量。每到春运,他们也会像薄宜勇当年那样,把温暖与责任传递给更年轻的铁路人——这份师者的爱,在飞驰的列车上生生不息。
成为职教“筑桥人”,融入强国征程
“项目不能停,孩子们的心血不能白费!”这是薄宜勇常挂在嘴边的话。学生贾英泽至今记得:“比赛前夕,哪怕是深夜十一二点,我们在群里问问题,薄老师都会秒回。他总说自己的事不急,学生的事才是最重要的。”

在教学中,薄宜勇从不会只盯着“优秀学生”。有一次,一个学生向他请假,递来的却是一张有抑郁情绪的诊断证明。薄宜勇没有简单批准请假,而是主动邀请学生加入自己的大学生创新大赛团队。他耐心地指导学生做实验、写报告,鼓励学生大胆表达想法。最终,这个学生不仅跟着团队拿下了全国金奖,个人综合能力也显著提升,脸上的笑容渐渐多了起来。“有些孩子在迷茫的时候,我们帮他一把,他的人生轨迹可能就改变了。”薄宜勇说,职业教育的核心是“育人”,既要教学生技术,更要帮他们找到人生的方向。
35年职教路,薄宜勇的脚步从未停歇。他主持研发《分动外锁闭道岔智能油润装置》《基于5G和北斗的作业可视化管理系统》等设备,解决了铁路现场维护的诸多痛点;他牵头建设对标“四新”技术的智慧高铁教学站场,打造国内一流的综合实训基地;他联合企业组建国内首个“南京地铁运营安全第三方咨询”团队,为城市地铁安全管理提供“南铁方案”;他指导的学生在“挑战杯”“互联网+”等全国赛事中摘金夺银,不少人成长为工长、技术骨干和技能大师。
“职教报国、立德树人、追求卓越”,这是薄宜勇坚守了35年的初心。他常说,职业教育的生命力在于“与时代同行、与行业同步”,要把“小我”融入“大我”,让教育成果服务国家战略。如今,当选全国“最美教师”,薄宜勇依旧保持着谦逊:“这份荣誉不是给我个人的,是给所有扎根职教一线的老师们的。”对于青年教师,他也有着殷切期望:“希望大家牢记‘求真励行’的校训,做‘严师’也做‘良友’,在育人沃土上耕耘不辍,让自己的教育人生在服务国家教育强国战略中绽放光芒。”
35载春秋,薄宜勇用匠心打磨教学,用热爱温暖学生,用责任扛起使命。他就像铁道线上的一颗道钉,牢牢扎根在职业教育的土壤里,默默守护着每一位学生的成长,也守护着中国轨道交通事业的未来——这,就是“最美教师”的模样。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程晓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