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因为有你们,让我知道,被人惦记着是世界上最开心的事。”近日,像这样由一个个受资助的孩子们手写的信件,一共有30封,陆续由专人送到了当地的一批好心人手中。

这30封信上的内容,也揭开了一场持续3年的爱心行动,串联起一个关于给予、感恩与希望的动人故事。

一封信来自泗洪县第一高级中学的小艾。信中,她用工整的字迹说,父亲重度精神疾病,母亲离家,80多岁的爷爷和残疾的哥哥是她仅有的依靠。5000元的助学金,让她得以安心坐在教室里,不必再为学费彻夜难眠。她的目标是南京大学,“将来要把这份爱心传递下去”。
另一封信中,泗洪县第一实验学校的小波讲述了父亲因病丧失劳动能力后,家庭陷入的困境。同样是5000元,稳住了这个风雨飘摇的家,也延续了他的求学路。
还有一名已经顺利考入理想高中的学生小晨。他曾因奶奶重病、家庭负债而举步维艰,6000元的资助帮他渡过了难关。他在信中写下自己的感悟:“贫困不是自卑的理由,而是奋发向上的起点。”
这30封信,是100多名和他们一样受助学生故事的缩影。信纸上,承载着的,是这100多个家庭和孩子的梦想。

这些信件的“收件人”,是泗洪当地的一批企业家。3年来,他们通过泗洪县红十字会发起的“泗洪博爱助学”公益项目,默默进行着捐助。直到收到这些手写信,他们才第一次“听”到孩子们的声音。
作为连续多年的捐赠者之一,张燕在读完信后,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看到孩子考上好学校,真为他们高兴!我们做这件事,就是希望能帮孩子们迈过求学路上的那道坎,”她说,“每次看到他们的成绩单和感谢信,就觉得所有付出都值得。”

对于为什么坚持数年如一日地捐助,他们的回答朴素而一致:这是一种社会责任,能帮助孩子们圆梦,是企业最有价值的“投资”。
连接学生与企业家的“邮差”,是泗洪县红十字会。从2022年起,他们借“5·8人道公益日”的契机,发起了“泗洪博爱助学”项目。
3年来,项目累计募集善款55万元,精准资助了100余名像小艾、小波、小晨一样的困境学生。

“对于每一份申请,我们都要反复核实家庭情况,确保善款用在最需要的地方。”泗洪县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副会长厉丽介绍。
这份精准,带来了双向的感动。项目负责人杨娟回忆起一次家访,受助孩子的奶奶坚持要让他们带走自家种的花生。“奶奶说,好心人帮了孩子,她没什么能感谢的,这是自己的一点心意。”杨娟说,他们婉拒了几次,老人家反而有些不高兴。这份质朴的回馈,让所有工作人员动容。
(文中相关学生均为化名)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孙旭晖 通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