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商业/财经 > 正文
别再把抑郁当“矫情”!它是疾病,科学应对才是关键

当前,抑郁症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挑战。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约有2.8亿人患有抑郁症。在我国,抑郁症患病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发病群体逐渐年轻化,学生、职场白领等高压力人群为抑郁高发人群。然而,大众对抑郁症的认知存在诸多偏差,比如“抑郁就是想不开、性格软弱”等。这种误解让患者长期隐忍,延误治疗,甚至陷入恶性循环。实际上,抑郁症是一种明确的神经精神疾病,与身体疾病一样,需要科学认知和专业干预。

从医学角度来看,抑郁症并非单纯的情绪问题,而是一种具有明确生物学基础的精神障碍疾病。抑郁症的发生与大脑内神经递质(如血清素、多巴胺等)失衡、遗传因素、神经内分泌紊乱以及社会心理因素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患者会出现持续的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精力缺乏等核心症状,同时还可能伴随睡眠障碍、食欲改变、注意力不集中、自我评价降低,严重时甚至会产生自杀念头和行为。这些症状并非患者靠“意志力”“想开点”就能自行缓解,抑郁症需要科学的诊断和治疗。

长期以来,由于对抑郁症的认知不足,很多人将其视为“矫情”“性格问题”,导致患者面临巨大的社会压力和歧视。不少患者因害怕被贴上“精神疾病”的标签,选择隐瞒病情,拒绝就医,进而使得病情逐渐加重。数据显示,我国抑郁症患者的就诊率不足10%,而在就诊患者中,也有部分人因未能接受规范治疗,病情反复发作,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更严重的是,抑郁症若长期得不到有效干预,还可能引发自杀等极端行为,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

正视抑郁症,关键在于打破误区、主动求医。当出现持续两周以上的情绪低落、兴趣丧失等症状时,应及时到正规医院的精神心理科或心理卫生机构就诊,通过专业的评估和诊断,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抑郁症的治疗通常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等方式。

药物治疗方面,如SSRI类抗抑郁药物(选择性血清素再摄取抑制剂)可提升大脑认知功能,增强言语记忆。针对轻中度抑郁伴躯体症状患者,临床中常用更具安全性的中成药治疗,比如创新药解郁除烦胶囊。该药可有效改善精神抑郁、心绪不宁等抑郁焦虑症状,缓解胸脘痞闷、咽中如有异物、大便秘结、口苦咽干等躯体症状,纯中药成分,安全无依赖性。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能帮助患者调整负面思维模式,学会应对压力的技巧,重新建立积极的认知和行为习惯。

除了科学治疗,社会各界也应共同努力,营造理解、包容的社会环境。通过开展抑郁症科普宣传活动,提高大众对抑郁症的认知水平,减少对患者的歧视;企业和学校可建立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为员工和学生提供心理支持;家庭成员则应给予患者足够的关心和陪伴,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正确认识抑郁症,主动正视它、积极治疗它,才能帮助更多患者走出心理阴霾,重新拥抱阳光生活。

责编:徐洁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