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13日晚,当时钟指向七时三十五分,常州奥体中心将成为全省瞩目的焦点,这里即将上演的不仅是一场“苏超”联赛的激烈对决。
穿越两地的京杭运河,总会激荡起浪花朵朵,缩短两城物理距离,跨城互动。当潺潺流水映照“中吴要辅”常州的古塔风檐,润泽“项王故里”宿迁的沃野平川,两地用延陵季子诚信风骨与西楚霸王英雄气概,谱写“一水连双城,风雅各千秋”的时代新篇。

对话,从文化始
大运河如一条银链,串联起两座古城的文明珠玉。常州段运河蜿蜒45.8公里,宿迁段绵延110.2公里,这条千年水道见证了双城文明交融的辉煌历程。
常州,这座有着3200年建城史的文化名城,得季子遗风,开吴地文脉。南唐诗人李中的“风弄青帘沽酒市,月明红袖采莲船”,描绘了常州鱼米之乡的丰饶景象;清代诗人赵翼在《红梅阁题壁》中写道“出郭寻春羽客家,红梅一树灿如霞”,展现了常州的秀丽风光;明代抗倭英雄唐荆川更以“飞虹弄影摇丹嶂,瀑水分流射绿池”的气度,更铸就了城市精神的内核。

宿迁,这座有着2700年建城史的项羽故里,深植着西楚霸王的豪迈气概。大运河穿城而过,不仅滋养了宿迁的土地,更孕育了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底蕴。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在此留下诗篇,赞颂宿迁的壮美与灵秀。清代学者徐乾学在《宿迁》中写下“残阳城角钟吾国,细雨河边项羽祠”的洒脱,印证着宿迁人豪爽不羁的性情;南宋诗人陆文圭在《宿迁道中遇雪》以“墨云淇水光,上下玻璃天”勾勒出运河畔的田园诗意。今日的宿迁,既保留着西楚文化的雄浑底色,又因大运河的滋养而焕发新生,酒都飘香、生态宜居,正以“项王故里、中国酒都、水韵名城”的全新姿态,续写着千年水道的文明传奇。
一文一武,一雅一豪,运河的同一脉水,在两地浸润出截然不同却又相得益彰的文化品格。

荟萃,各竞风流
两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交相辉映,各展其美。恰如张祜笔下“楼台疏占水,冈岸远成山”所描绘的江南景致,各具风韵,相得益彰。
常州作为“江南鱼米之乡”,物产丰饶,技艺精湛,现有14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其中梳篦制作技艺始于魏晋,明代《重修毗陵志》记载“常州梳篦甲天下”。这里的梳篦工艺“雕镂如丝,纹样如生”,传承着“扬州胭脂苏州花,常州梳篦第一家”的百年美誉;乱针绣“以针代笔,以线代色”,绣出“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的江南意境。
宿迁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洋河佳酿香飘千年,成就“福泉酒海清香美,味占江淮第一家”的盛世美名,与唐代诗仙李白笔下“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何其相似?

两地的美食文化也各具特色。常州的天目湖砂锅鱼头“鲜而不腥,肥而不腻”,恰如苏轼“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所描绘的江南美味;宿迁的黄狗猪头肉“酥烂醇香,回味悠长”,印证了袁枚“美食不如美器”的饮食哲学。这些独具特色的风物特产,不仅是两地人民的智慧结晶,更是运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争锋,交相辉映
9月13日晚的常州奥体中心,将成为一个传统文化与现代体育交相辉映的舞台。
当常州健儿如唐荆川“文韬武略”般驰骋沙场,宿迁将士以项羽“破釜沉舟”的气概迎战,绿茵场便成了古今风骨的现代演绎。
常州队将秉承荆川先生“文章兵法两相宜”的智慧,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从容态势,迎战宿迁“霸王举鼎”的豪迈;彼时的宿迁队,宛如洋河酒般醇烈酣畅,向着淘汰赛入场券发起冲刺,昔年运河漕运“帆樯如林,灯火彻夜”的盛况,化为球迷的山呼海啸。

是夜,让我们以诗酒为媒,以足球为桥,共同见证这场千年对话的现代续篇。因为,这不仅是两个城市的竞技,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一种精神的对话与交融。诗酒趁年华,让我们共同期待这场精彩纷呈的足球盛宴!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徐维庆
制图 宋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