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江东时评|谁逼着果农“以身试药”

眼下正值葡萄上市季节,但一则“超市里的葡萄打了24遍药”的谣言甚嚣尘上,让不少消费者望而却步。不久前,一名果农为了让买家放心,不得不“以身试药”,当众喝下了用于喷洒葡萄的农药,以证明其对人体无害。

果农选择这种极端方式,暴露出常规辟谣手段的失效。当专业机构的检测报告、专家的科学解释无法消除公众疑虑时,生产者被迫采取最原始、最直观的“自证清白”方式。公众对食品安全信心不足,这也是一种无奈之举。

食品安全谣言之所以屡辟不止,主要的原因在于其背后已形成完整的黑色产业链。某些自媒体为吸引流量,刻意夸大或编造“农药超标”“激素催熟”等不实信息。如“葡萄打24遍药”的谣言,虽无科学依据,却通过短视频平台迅速传播,导致消费者恐慌,直接影响农产品销售。这类谣言往往具有三个特征:一是利用公众对化学物质的恐惧心理;二是披着“为消费者着想”的外衣;三是传播速度远超辟谣信息。这种低成本、高回报的造谣行为,严重扰乱市场秩序。

毋庸讳言,当前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仍存在改进空间,但相关部门已经做了大量工作,例如对农产品全面推行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等等。但与此同时,也要加强对谣言的治理,一方面应建立跨部门的谣言快速响应机制,对恶意造谣者依法严惩;另一方面也要创新科普传播方式,改变单向灌输的科普模式,采用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形式,让专家“接地气”地解读食品卫生的科学问题,鼓励消费者科学思维,不轻信、不传播未经证实的信息。

果农“以身试药”的极端行为是一记警钟,提醒我们食品安全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社会信任问题。唯有构建科学、透明、高效的治理体系,才能让生产者无需“以身试药”,让消费者真正放心。这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从制度完善到认知提升,全方位筑牢食品安全防线。

(胡波)

责编:袁媛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