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承蒙贵局十四载倾力相助,大批优秀教师跨越山海,为戈壁军营的子女学校注入生机与希望……”今年教师节前夕,一封来自甘肃省酒泉市戈壁深处的感谢信,辗转抵达江苏省泰兴市教育局,送上大漠驻守官兵的深深敬意,感谢他们14年来先后选派优秀教师骨干77人次赴某部子女学校支教,送来优质教育资源,也送来信念和希望。

这段军民同心、共育栋梁的动人故事开始于2012年,一群教师自泰兴不远千里,来到那片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的西北大漠,开启延续至今的缘分。
艰苦环境,只是泰兴市洋思中学教师陈辉带领的首批支教团队需要克服的困难之一。当时,这所军营子女学校从未有学生能过酒泉中学录取线,“最好”的孩子都差了138分。“军人保家卫国,我该为军娃守好讲台。”陈辉和同事们咬牙扎下根,适应生源素质,打磨教学方案,在沙尘与严寒中坚守课堂。
一年后,中考成绩出来那天,整个军营都沸腾了:4名学生考上了酒泉中学!破天荒的消息,像风一样刮过戈壁。当时支教期满,官兵和家属红着眼眶挽留,孩子们拽着衣角不肯放,陈辉抹了把脸:“我留下。”
这一留,便是三年。

马君常说:“种下一棵树,总要等它千年结果。”他把对家人的牵挂藏进心底,在戈壁讲台前静等一朵又一朵“花”开。
“军人子女的教育,得有军人的魂。”他带学生走进卫星发射中心,看火箭刺破苍穹;邀部队英模讲戍边故事,让坚守的种子扎根心田;为每个孩子定制专属“成长档案”,开设的“心语教室”里藏着倾听的温柔。在他手里,《强国有我》校本课程成了鲜活的教材,课堂上有家国的壮阔,也有成长的细腻。

“他们带来的不只是成绩,更是信念和希望。”官兵们感慨。
如今,泰兴教师的身影仍挺拔在戈壁的风沙里。感谢信或许会泛黄,但军民同心写就的“教育拥军”篇章,永远滚烫。
通讯员 李弘非 刘杨阳 常斌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陈月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