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年来,一些“身怀绝技”的教师正在悄然“走红”。课堂之内,他们是三尺讲台上深耕学术的引路人;课堂之外,他们又是美食考古者、虫子诗人、球场健将、非遗手作人、网红博主……他们为什么会“红”?背后折射出人们对老师怎样的期待?今天是第41个教师节,记者走近一群“跨界”教师,探寻他们的“流量”密码。

“同学们好,欢迎来到生物化学第一课!今天起,我们将从糖、脂、蛋白、核酸四大物质出发,从分子水平上解析生命的奥秘……”9日下午,在江苏科技大学生物技术学院,生物化学的授课老师闻燕正在讲台上,给大二的同学们讲授生物化学课程的第一课。
如果说生物化学的专业课老师是闻燕的A面,那么她的B面也很受同学们欢迎,闻老师不仅是“手作达人”,还会带着同学们一同“话桑麻”。


“从学生时代起,我就喜欢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新中式’的服装和配饰,所以我有不少‘新中式’服装,自己也学习了制作蚕丝团扇、中式盘扣等手工技艺,对宋锦、云锦等丝绸制品的面料有些研究。”闻燕告诉记者。

闲暇之余,闻燕会在家中的一方小天地里捣鼓绸缎、串珠,制作各式各样精美的中式盘扣、耳环等。在她的手作工作台上,针插、转盘、剪刀、丝线、布料、棉花、镊子、尺子等工具一应俱全。
说起自己的小爱好,闻老师滔滔不绝:“比如,在做盘扣时,我要分别进行形状设计、盘条造型、缝制固定、填充修整、封底等7道工序,而盘扣制作需静心,从设计到出品,可能是2到3小时,也可能是3到5天。当然,成品总会让人赏心悦目。”

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做手工算得上是缓解科研与工作压力的一剂良药。“每天研究基因、蛋白、抗肿瘤转移机制等等,我常满脑子都是实验数据和代谢网络,很多时候会突然没了思路,对实验结果无法解释时会懊恼,改论文也会改到崩溃。这个时候,我会放空自己,拿出手作工具们,制作一枚美美的盘扣。而这些小爱好,其实也可以和科研‘双向奔赴’。”

在闻燕看来,做科研时养成的“关注细节”,让她在做盘扣时也要求自己要不断调整线圈的方向。而做手工时迸发的“神奇脑洞”,又能在科研卡壳时,给自己来一波“神助攻”。
闻老师的“课余爱好”也影响着同学们。“我们江科大的生物技术学院,桑蚕是优势学科和重点科研方向,大家知道我的爱好,所以我和同事们一起设计了以蚕桑文化、丝织技艺为核心的非遗线下实践活动,我会带着同学们一起制作桑麻丸、做蚕茧花、设计丝绸团扇和制作盘扣等,很幸运,我们遇到一群热爱传统文化的大学生们!”闻老师透露,“这类课程很受大家的欢迎,报名可是需要同学们抢名额的哦!”

策划 张琳 杨频萍
统筹 樊玉立
执行 杨频萍 葛灵丹 程晓琳 叶真
文字 叶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