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866环拼装完成,867环开始推进!”9月9日,记者走进海太长江隧道,作业区轰鸣声不断,盾构机日夜兼程,向前掘进。

1993年出生的王延庆是盾构班组机长,每天清晨,他需要乘坐工程接驳车进入隧道作业区。作业区内,工程接驳车行驶速度控制在15公里每小时以下,越驶入隧道深处,轰鸣声就越响。

经过500环时,隧道内出现类似彩虹的弧形光带,这里是掘进1公里“里程碑”。“每环长度为2米,每完成一环掘进后,会与预制管片进行拼装。”王延庆介绍,目前隧道已掘进1700多米,国产16米级超大直径泥水平衡盾构机每日掘进约16米,安全平稳地穿越了立新河、珠海路、江北大堤及新通海沙围堤等多个关键节点,整机运行状态良好。

记者跟着王延庆穿过吊装作业区,来到盾构机驾驶室,“江海号”三个字尤为醒目,有一组数字印在墙壁上——11.185km,上面标注“世界最长公路水下盾构隧道”。海太长江隧道,作为南通“八龙过江”交通格局中的第五条过江通道,线路全长达到39.07公里,其中过江隧道部分长达11.185公里,盾构段长达9315米。该隧道采用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设计标准,设计时速为100公里。预计到2028年,海太长江隧道将建成通车,届时将进一步优化长江干线过江通道布局,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注入新动能。
“此刻,我们正处于江底约30米处。”王延庆指了指头顶。自上周起,江海号盾构机便投身于长江水域段的作业,平静的江面之下,一头“钢铁巨兽”正奋力掘进。

盾构施工区域相对闷热,有8名工人负责拼装,记者注意到,所有工作人员都穿着长袖长裤工作服。为兼顾安全生产与防暑降温需求,项目后勤保障组特意在盾构机上设置了免费自助饮料机,并安装了水冷送风设备,力求让施工环境更为凉爽。
整个盾构班组人数约220人,作为盾构班组的一员,王延庆从4月份“江海号”盾构机始发后,就一直未曾离开过项目。“不光我一个,整个盾构班组都这样,大家知道始发后工程紧、任务重,所以赶在3月前就‘错峰’调休。”王延庆说,盾构机开始掘进后就不会停,现在班组两班倒保障运行,整体工程正按照序时进度稳步向前推进。

“我们现在在这里,属于刚进入长江水域。”盾构机的操作室内,盾构工区经理孟庆丰指着施工图介绍,在海太长江隧道的施工图上,每50米都详细标注了地层地质描述,以应对土层复杂多变的挑战。孟庆丰表示,掘进难度最大的区域位于长江中段,那时遇到的土层为含砾中粗砂,砾石的存在增加了切割难度,可能导致刀具磨损加速、掘进速度下降。
“目前,隧道盾构段已完成五分之一。按照当前进度,预计到2027年可顺利完成全部掘进作业。”王延庆表示,三年前他加入项目部,还将在项目上工作三年,待海太长江隧道通车后,他计划驾车穿越隧道,届时过江车程将从目前的约1小时缩短至10分钟。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丁威程 李世杰